抓好黨史教育 做強紅色旅游 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
2021-06-25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 分享: |
原標題:抓好黨史教育 做強紅色旅游
紅色文化記錄著黨的輝煌歷史,蘊含著黨的初心和使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黨史學習教育正在如火如荼開展,大力發展紅色旅游、弘揚紅色文化,正當其時。我們要緊緊把握這寶貴的歷史機遇,圍繞黨史學習教育,著力抓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開展紅色旅游年系列活動,推動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切實讓紅色旅游成為學習領悟黨史、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方式,成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載體,成為推動鄉村振興、促進革命老區發展的重要抓手。
1.堅持守正創新,著力抓好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和建設
紅色文化資源是開展紅色教育的依托,是發展紅色旅游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切實抓好革命文物、文獻、建筑、遺址等紅色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全力推進,形成合力。充分發揮相關部門的職能作用,建立紅色文化遺產綜合保護體系。文旅部門應與相關部門通力合作,各司其職,扎實開展革命文物征集、保護、展陳和管理工作,加強革命舊址、遺址遺跡、紀念設施、文物藏品保護展示,并配套建設相關基礎設施項目,完善標識牌、步道等設施,著力改善革命文物的保護狀況,提升紀念設施的展陳水平。同時,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形成紅色資源的保護合力。落實紅色文化資源的管理保護主體,妥善處理好主管部門與景區、社區、村民個人等各主體間的關系,創新紅色資源保護機制,凝聚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革命文物保護,推進紅色文化資源得到更好保護利用。
科學保護,彰顯成效。首先,要重視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個層面的保護。一方面,我們不僅要重視革命舊址、遺址遺跡等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文化延續性;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對歷史文獻、紅色故事、紅色歌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加強紅色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推進紅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有效傳承。其次,必須處理好設施建設與遺產保護的關系。紅色旅游景點景區基礎設施的建設,必須建立在充分挖掘紅色文化遺產內涵、彰顯紅色文化內在精神的基礎上。在國家長征文化公園建設中,廣西緊緊圍繞“湘江戰役”紅色文化內在精神,完成了以“一園三館”項目為重點的68個湘江戰役紀念設施建設項目,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景區、紅軍長征湘江戰役新圩阻擊戰紀念園、紅軍長征湘江戰役紀念園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景區。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底開館期間,三園共接待參觀學習人員520多萬人次,成為弘揚和傳承長征精神的重要載體。
2.抓好黨史教育,不斷增強廣大干部群眾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要以紅色文化場館、紅色景區建設為依托,大力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搞好黨史教育課堂建設。新時代紅色基因傳承,必須重視受眾心理,合理安排紅色教育內容,積極創新紅色教育形式,打造高質量的紅色課堂。文旅部門應加強與高校及各級黨校合作,開展黨史教育課程的研發,組織黨史教育教材的編寫,加強對紅色紀念館、博物館解說詞與導游詞的審核把關,準確把握革命歷史的發展脈絡和內在精神,提高宣傳講解的真實性、深刻性和生動性。同時,創新講解形式,構建由專職講解員、思政老師、學生、社會志愿者等組成的多元化講解隊伍,并嘗試引入民歌、快板等形式,提高紅色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搞好黨史教育基地建設。紅色教育的生命在于實踐,只有立足具體而鮮活的實踐,才能讓紅色基因真正融入廣大黨員干部的精神血脈,進而激發出改革創新、攻堅克難的強大精神力量。“十三五”期間,廣西深入推進紅色文化與教育培訓融合發展,建設了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0處,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45處,中共黨史教育基地46處,成為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干部、大中小學生等群體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今年,廣西緊緊圍繞黨史學習教育,加大力度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紅色教育實踐基地,深入開展革命傳統、愛國主義、廉政文化和青少年思想教育,打造全國紅色教育培訓示范基地。
3.豐富產品供給,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發展紅色旅游,不僅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還能豐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我們應該不斷豐富紅色旅游產品供給,以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創新紅色文化展示方式。紅色文化的展示,離不開文物、圖片、雕塑等要素的支撐,但今天的游客在參觀傳統展品的同時,也越來越需要獲得更生動、直觀的參觀體驗。因此,有必要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紅色文化的保護開發,利用3D影像、全息投影、VR、人工智能等技術,將紅色文化轉化為影像、三維動畫等數字模式,推動紅色文化場景化展示與活態化傳承,讓游客身臨其境感受歷史事件的“發生”,近距離感受英雄人物的風采,大大增強紅色文化的互動性和體驗性,從而讓紅色基因深入人心。同時,還須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基因的內涵和價值,通過“文化+創意+科技”,將紅色文化資源轉化為現代文化創意產品,拓展紅色文化的承載和傳承方式,提升紅色文化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推出一批紅色文藝精品。紅色基因要浸潤人心,紅色文藝精品的創作與傳播是一個重要途徑。各地應立足特色紅色資源,組織發動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小說、詩歌、戲劇、歌曲、動漫、影視等藝術形式,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并利用新媒體進行多渠道傳播。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廣西創作推出《新劉三姐》《百色起義》《血色湘江》《蒼梧之約》《英雄虎膽》《漓水烽煙》等一系列具有壯鄉風采的文藝精品力作,受到廣大干部群眾的好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4.促進鄉村振興,讓當地百姓共享紅色旅游發展成果
紅色文化資源大多處在革命老區,通過發展紅色旅游,可以帶來人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推動革命老區經濟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為當地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加強紅色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將擁有紅色文化遺產和旅游發展潛力的鄉村納入紅色旅游發展對象,組織規劃設計單位開展公益規劃服務,做好旅游發展指導工作。抓住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重大文旅項目建設、全域旅游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機會,加強紅色旅游鄉村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找準紅色旅游和鄉村振興的最佳連接點,貫徹融合發展理念,打造“紅色+民俗體驗”“紅色+生態農業”“紅色+戶外拓展”“紅色+康養”等模式,推動紅色旅游向第一、二、三產業延伸,將具有地域特色的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轉化為旅游商品,助推鄉村產業興旺,拉動鄉村消費。選取一些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紅色遺存數量多且保存較好的村鎮,加大投入和扶植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紅色旅游名村、名鎮。
引導農民群眾成為紅色旅游發展的生力軍。幫助農民在紅色景區就業。加強對農民的職業培訓,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幫助他們在紅色景區直接就業,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在家門口轉移。鼓勵農民“加盟”紅色旅游發展。通過“景區(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等模式,引導農民以資金、土地、房屋、林權等方式入股紅色旅游,形成利益聯結機制,拓寬群眾增收致富的渠道。支持農民參與紅色旅游經營。通過財政、金融等扶持方式,支持農民以市場主體的身份參與紅色旅游接待服務,大力培育以紅色旅游為主題的餐飲業、住宿業、演藝業和零售業,讓農民群眾在“文旅興村”中不斷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黨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