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區的蝶變與躍升——寫在2021年四川省兩會開幕之際
2021-01-29 來源: 康巴衛視網 作者: | 分享: |
2021四川省“兩會”即將開幕,今年也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在這樣一個重要歷史節點上,我們該如何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作為四川省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四川省“兩會”將為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謀定新征程,同時也將為四川民族地區進一步發展指明新方向。
剛剛走過的2020年,對四川民族地區而言意味著一張“最難考卷”。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們原本平靜的生活,艱巨繁重的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任務,四川民族地區面對多重困難和挑戰,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用一串串堅實的數據、一條條通暢的道路、一張張幸福的笑臉,交出了滿意答卷。
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如果要為全體中國人民的2020年寫一句評語,想必最恰當的莫過于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中的那句話——“每個人都了不起!”
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收官之年確保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是必須跨越的關口之一。
四川甘孜州、阿壩州、涼山州是國家“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這幾年,這些地區精準施策,擁抱機遇,將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通過基礎補短、產業發展、教育引導等眾多舉措,全面推進四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
截至2019年底,涉藏地區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5年底25.12萬人下降到2422人,貧困發生率由13.3%下降到0.1%,比全國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實現了涉藏地區人民千百年來的夙愿。
“人均純收入達到1.5萬元。”在涼山州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2020年11月17日,村民吉好也求高興地說。
就在這一天,四川省人民政府批準涼山州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越西縣、美姑縣7縣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四川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回顧這些實踐,在貧困量大、面寬、程度深的情況下,四川民族地區脫貧攻堅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同時,成就中也凝聚著廣大干部群眾的辛勤付出。
這場偉大實踐,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堅強有力,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
2020年12月31日12時,期待已久的汶馬高速實現通車。汶馬高速自2015年6月全面開工以來,經過5年半正式建成。汶馬高速的通車結束了阿壩州州府馬爾康與成都不通高速公路的歷史,加入了成都3.5小時經濟圈,實現了四川省21個市(州)政府所在地與成都全部通高速公路。
四川民族地區正在形成航空、公路、鐵路“三位一體”立體交通網絡,進一步夯實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條件。
2018年12月31日早上8點30分,經過4年多建設,長達135公里的雅康高速全線通車(四川雅安至康定)。作為甘孜州首條高速公路,與蜿蜒曲折的國道相比,它將成都至康定的行車時間,由原來的7個小時縮短到3個小時。
2019年9月,一架從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起飛的川航班機在甘孜格薩爾機場徐徐降落,標志著甘孜格薩爾機場正式通航,也標志著甘孜州空中交通“金三角”全面建成。格薩爾機場的落成結束了甘孜北部地區無通航機場的歷史,使甘孜北部與成都平原直線連接,為兩地搭建起空中走廊,為民族經濟發展架起了空中金橋。
2020年11月8日,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正式開工。川藏鐵路連接四川成都和西藏拉薩,是繼青藏鐵路后的第二條進藏鐵路大動脈,全線建成通車后從成都到拉薩的鐵路通行時間將從36小時縮短到12小時左右。雅安至林芝段是川藏鐵路的難中之難、險中之險,重中之重,其建設難度之大堪稱世界之最。
無論是如毛細血管般的通村公路,還是縱橫貫穿的交通大動脈,都折射出近年來四川民族地區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飛速發展。
免費教育惠及萬千民族地區家庭
時隔11年,朗加佳姆仍然記得入校時的一個小細節,引領他們去寢室的老師聲音非常溫柔,時不時提醒“要注意臺階哦”?!拔液苄疫\,遇到這么好的政策,進入這么棒的學校,還擁有了這么多好老師。”
朗加佳姆出生甘孜州丹巴縣,高考這一年,四川省恰好啟動實施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她在父母的支持下報讀了中和職中會計專業。畢業后,朗加佳姆到甘孜州康定城區的康巴情歌大酒店工作。
200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在涉藏地區啟動實施“9+3”免費教育計劃,2014年擴大到大小涼山彝區。在9年義務教育基礎上,組織初中畢業生和未升學的高中畢業生到內地優質職業學校免費接受3年中等職業教育,并盡力幫助實現就業。
十多年來,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20.73億元用于“9+3”免費教育計劃,內地先后有100余所中職學校承擔該任務,累計招收涉藏地區學生5萬余人和大小涼山彝區學生近3萬人?;菁暗?萬余個民族地區家庭中,來自偏遠、貧困的農牧民家庭子女占90%以上。
越來越多的“朗加佳姆”受益于國家教育政策,這些政策不僅改變了他們自己的人生,還徹底改變了他們的家庭,他們的孩子將不用再面臨輟學的困境。
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
在若爾蓋縣轄曼鎮西倉村治沙點,約3000畝的沙化土地已被青草和灌木覆蓋。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沙地,但現在草長灌木高。通過不斷探索、試驗和研究,若爾蓋縣總結出一套適合該地區高寒沙地的流動沙地治理、半固定沙地治理、固定沙地治理、露沙地治理等模式。
四川民族地區是長江、黃河的流經地,是我國生態屏障、生態涵養地的重要區域之一。四川民族地區面臨著既要保護好當地的生態環境,又要加快經濟發展的艱巨任務。
近年來,四川民族地區突出生態屏障戰略地位,堅持“生態保護第一”原則,全面建設川西北生態示范區。扎實推進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濕地恢復、防沙治沙等重點生態保護工程。
同時,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河(湖)長制體系,切實整改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規范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四川民族地區堅決筑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安全屏障,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開啟之年、“十四五”開局之年,這樣一份漂亮扎實的“答卷”為四川民族地區搶抓機遇、開好局打下了堅實基礎。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四川民族地區將堅定貫徹落實黨中央大政方針和四川省委決策部署,奮力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乘風破浪,踏過黃沙海洋;披荊斬棘,走過萬水千山。每一位了不起的四川民族地區兒女,將接續繪制新藍圖,以奮斗者的姿態,篤定前行。
作者:曾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