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視頻丨亞丁香巴拉文化博物館建成:再現東西融匯的“理想家園”
2023-11-01 來源:四川在線 | 分享: |
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 余如波 視頻 朱文博
十月金秋,稻城亞丁最美的季節,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文化博物館——香巴拉文化博物館,在多彩秋景中開門迎客。
雪山之下、藏村落之中,以“吉祥八寶”之一的白海螺為整體造型的香巴拉文化博物館依勢而立,又如同一只眼睛,朝著仙乃日、夏諾多吉、央邁勇三座雪山的方向,夜以繼日地眺望著。
作為亞丁村保護恢復項目建設、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內容之一,這座位于海拔3900米處的博物館的建成,填補了稻城亞丁旅游發展的人文業態。這里展出的唐卡、文物、拓片、照片、書籍等70余件展品,以東西融匯展陳再現“香巴拉”理想家園。
香巴拉文化博物館內景。吳夢琳 攝
再現東西融匯的“理想家園”
步入博物館,紅、白、黑、黃等藏族民居的主要藝術色彩,又融入現代化展陳設計理念,構建出了一個充滿藏文化神韻的審美空間,以序篇“人間凈土香巴拉”和“源遠流長香巴拉”“香巴拉并不遙遠”“永遠的香巴拉”三個單元,帶領人們進入“香巴拉”文化探尋之旅。
序篇中,三幅作品引人注目:新創作的唐卡《香巴拉畫卷》、明代仇英創作的《桃花源圖》復制品以及西方《伊甸園》油畫作品,這代表著不同文化背景中,人們對于理想家園的共同期許與向往。
“在展陳內容上,從東西方人們共同追尋的桃花源、伊甸園和香巴拉凈土入手,梳理自古以來人們對美好理想世界的追求,啟迪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考與探索。”展陳大綱編制組負責人、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副所長張長虹研究員說。
為何這樣設計?
在策展團隊看來,稻城亞丁被世界認知的“前世今生”,讓其天然帶有“東西方理想家園向往追求交匯地”的基因。
上世紀二十年代,美籍奧地利裔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兩次到訪亞丁,贊嘆“在整個世界里,還有什么地方有這樣的景色,等待著攝影者和探險家”。
讓洛克震撼的,除了絕世風景之外,還有稻城亞丁所承載的文化意義:這里被譽為“藍色星球上的一片凈土”,也是安放心靈的一方樂土——“香巴拉”,這里有著最美的雪山、森林、草原、湖泊。洛克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刊載在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上,經由洛克的推介,這個小村落被西方世界知曉,并掀起全球尋找“香格里拉”的熱潮。
著名作家阿來認為,無論是桃花源、伊甸園,還是香巴拉,人類對理想家園的共同構建都是風景優美、天人合一,一脈相承。阿來說,希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從世界各地,來到稻城亞丁,游覽,體驗,沉浸,研學,思考——關于自然,關于文化,關于人類如何詩意棲居在大地之上。
集中承載稻城亞丁豐厚文化
稻城亞丁以仙乃日、央邁勇、夏諾多吉三座美麗雪山的雄奇風景聞名于世,相較而言,其豐厚的文化內涵卻似乎有些“散落”。在推進亞丁村保護恢復中,打造一座博物館,就承載起了展示香巴拉文化、香格里拉尋夢文化、藏族農耕民俗文化三大文化使命,讓亞丁多元文化在這里“可感可觸”。
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在第一單元“源遠流長香巴拉”中,以木刻板《香巴拉指南》、精美唐卡、書籍、照片資料等豐富陳列展現“香巴拉”文化的豐富內涵。
此外,還特別展示了皮洛遺址相關內容。2021年稻城皮洛舊石器時代遺址的發現,可謂“石破天驚”。作為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這里發掘出土了近萬件石制品。
博物館中展出的皮洛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手斧等文物,證明了至少早在13萬年以前,人類已開始在青藏高原生存生活,同時,作為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遺存,這些手斧也是目前東亞地區形態最典型、制作最精美、技術最成熟、組合最完備的阿舍利組合,為中外考古學界有關“莫維斯線”的長期爭論畫上休止符。
第二單元“香巴拉并不遙遠”中,則重點展示近年來全球尋訪“香格里拉”熱潮。從洛克探訪亞丁打開通往“世界之門”,到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創作小說《消失的地平線》,在當時特殊時代背景下為人們提供安放身心的世外之所,并引發世界“香格里拉尋夢”文化浪潮,再到近年來大力度推進亞丁自然保護區保護性開發,魂牽夢繞的稻城亞丁吸引世界各地人們慕名而來。
在第三單元“永遠的香巴拉”,則展現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人們,用勤勞的雙手、堅定的信念,守護著理想家園。在如今美麗中國建設和鄉村振興推進背景下,隨著“大香格里拉”區域文旅融合發展整體推進,加快打造世界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一幅新的香巴拉美麗畫卷也在徐徐展開。
亞丁的奇絕風景激發了眾多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第三單元中,還展示近年來藝術家們關于稻城亞丁的藝術創作。其中包括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著名畫家李兵精心創作的巨幅國畫《亞丁三怙主神山》,采用其獨創的“塊斧劈皴”筆墨技法和“擠白”“襯白”染雪法,將稻城亞丁三怙主雪山冰清玉潔、聳立云端的磅礴氣勢表現得生動形象。被譽為中國水墨高原雪山畫法創始人的李兵經常到高原采風寫生,稻城亞丁就是他多次寫生作畫的地方之一,在他看來雪山是江河的源頭,用雪水滋養著平疇沃野。
李兵創作的《亞丁三怙主神山》。受訪者供圖
這一單元里,還展示了阿西土陶、藏族服飾、高原農耕工具等特色民俗展品,還原亞丁高原農耕生活圖景。源于稻城縣赤土鄉阿西村的國家級非遺阿西土陶,以古樸的造型和特殊制作技藝凝聚著藏族同胞的生活智慧和審美,隨著文旅開發如今也成為了稻城的代表性文創產品之一。
打造多元文旅體驗
亞丁香巴拉文化博物館以稻城特有“黑藏房”藏式民居風格打造,主體結構共三層,為進一步豐富文化樣態,除了主展廳之外,博物館內還特別打造了文創區、多功能區和“亞丁陽臺”觀景臺等不同體驗區域。項目總設計師、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劉藝介紹,“亞丁陽臺”以一座橋將博物館與亞丁村相連,在“亞丁陽臺”,可以眺望三座雪山,感知天地遼闊、山河壯美。
在文創區,特別設置“新華文軒香巴拉書店”,一批稻城亞丁主題圖書集中亮相,包括《稻城——在那遙遠的地方》《稻城縣旅游文化叢書》等書籍、攝影集,還有甘孜文旅局特別約請小紅書人文旅行作家、攝影師、自由撰稿人等共同創作的《重返香格里拉—稻城亞丁》等新作。
新華文軒香巴拉書店。吳夢琳 攝
《重返香格里拉——稻城亞丁》一書中,以“重返香格里拉”“游牧者之歌”“雪山的回響”“稻城亞丁旅行實用攻略”四個篇章,用當下文旅達人們不同的視角,展現“香格里拉作為聯結現實世界與理想家園的出入口”。
多功能廳內,則播放著原生態音樂數字專輯《向陽之地·亞丁》。在稻城亞丁原生態風景之中,索郎達吉和擁金措純粹、嘹亮歌聲,與鳥語蟲鳴、溪水潺潺之聲交織回蕩,讓聽者的思緒似乎也跟隨歌聲飄向窗外雪山之巔。
據了解,在亞丁村保護恢復中,以亞丁博物館為首,洛克小屋、亞丁畫廊、非遺體驗中心(唐卡繪制、藏族造紙、牛羊皮手工制作等非遺體驗)、音樂酒吧(亞丁說唱和山歌等音樂文化體驗)的一批文旅融合項目,深挖亞丁歷史文化藝術“寶藏”,彰顯悠久歷史、國際淵源和民族特色,守護傳承文化“靈魂”,加快打造獨具亞丁特色、更好精神文化需求的系列文旅體驗。
稻城縣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推進這些系列文旅項目中,除了展示本地自然與人文多樣性與獨特性之外,也希望展示一種寬闊的胸襟與眼光,同時呈現東西文化中對于理想家園在這里交匯的共同向往,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共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