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載歲月長 農家書記為珠巴
2023-08-02 來源:香巴拉資訊 作者:李霞 謝佳佑 彭晶 | 分享: |
在距離昌都市八宿縣城幾公里外,318國道旁,有一個名為“珠巴村”的村落。“珠巴村”藏語意為“心想事成”,這里有一位在村委默默工作38年的村支書,名叫嘎次平。
從放牛娃到民辦教師、包工頭……再到八宿縣白瑪鎮珠巴村黨支部書記,嘎次平的身份一直在不停轉變,但不變的是他對待珠巴村村民的真心。
珠巴村黨支部書記嘎次平
在珠巴村所在的白瑪鎮,提到“嘎書記”,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珠巴村村支部書記嘎次平,出生于1969年8月,1985年10月入黨,先后被評為“西藏自治區勞動模范”“西藏自治區文明戶”“優秀村干部”等。
嘎次平日常工作
嘎次平原本不是珠巴村人,而是距離珠巴村十幾公里外的旺比村人。自從嘎次平1985年“入贅”到珠巴村、并被選為珠巴村村委會副主任以來,已經過去了38年。這38年來,嘎次平先后擔任珠巴村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直到現在。
嘎書記帶領全村群眾修水渠、辦企業、搞運輸,全村人的生活也越來越好。
嘎次平帶領村民施工隊施工(資料圖)
父輩是嘎次平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師
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的嘎次平,家里父輩是全村少有的文化家庭,祖父和父親都粗通藏文和數學。那時候的白瑪鎮,還沒有學校。父親朗加便發揮自身所長,把掌握的知識傳授給了嘎次平和幾個兄弟姐妹們。
嘎次平告訴記者,“父親和母親都是樂于助人的熱心腸,鄉親們有什么事都會向父母尋求幫助。”嘎次平回憶,從自己記事起,父親就總是教育他要多幫助別人,多做好事。
珠巴村
嘎次平在八個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最小的弟弟出生后不久,母親突然離世,讓這個本來就貧寒的家庭雪上加霜,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了父親身上。
家庭的變故也讓年幼的嘎次平變得懂事起來。他主動要求為生產隊放牛,因為這樣能減輕父親的擔子。“不管在哪里,不管什么樣的季節,我總是光著腳丫,在山上跑來跑去趕牦牛。長年累月放牧,一雙腳磨得都是繭,硬得跟牛掌一樣,用針扎都不覺得疼。”嘎次平說。
但父輩的教育讓嘎次平在成長道路中一直堅信“多學習,吃苦耐勞,善于助人是人生中必備的優良品質”。
一位老人的“兒子”和兩個孤兒的“父親”
正是這份助人為樂的品質,讓嘎次平成了村里人人稱贊的好人。他十多年如一日贍養孤寡老人次擁拉姆和孤兒旦增卓嘎、益西嘎松的事跡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1999年,78歲的次擁拉姆接連遭受丈夫去世、兒子走失的雙重打擊,一病不起,從此喪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得知情況后,嘎次平便開始到老人家里幫忙打掃衛生、做飯、洗衣服。2002年,他和妻子布瓊拉姆商量,索性將老人接到家里,像照顧自己母親一樣,精心照料次擁拉姆的生活起居,直到老人安然離世。
嘎次平家
記者去到嘎次平家里的時候,他的孫女丁增拉珍剛經歷完中考。她告訴記者:“家里現在除了我和弟弟,還有哥哥和姐姐,是爺爺照顧的兩個孩子。”
原來,在2014年,17歲讀高一的旦增卓嘎和15歲讀初三的益西嘎松姐弟倆在父母病世后成了孤兒。嘎次平得知這一噩耗后,主動擔起父親的角色,照顧姐弟倆飲食起居,繼續贊助他們讀書,讓他們健康成長。
如今,旦增卓嘎已經大學畢業,回到八宿建設家鄉,而益西嘎松也在2023年順利大學畢業。
珠巴村的“主心骨” 村民心中的“好書記”
1980年,在雙方家長撮合下,嘎次平與珠巴村的布瓊拉姆喜結連理,告別了五年的民辦教師生涯,成了一位“上門女婿”。
20世紀80年代,西藏的基礎設施建設、生產生活條件較為落后。當時,珠巴村內沒有飲用水源,人畜飲水全靠一條簡易水渠從塞曲河引水。12公里長的水渠卻時常因塌方、泥石流而堵塞,斷水成了村里的常事。
嘎次平日常工作(資料圖)
每當遇到水渠堵塞,不等村干部發話,嘎次平二話不說,總是第一個扛起工具,沿著水渠疏通水道。諸如此類的事情,嘎次平還做過很多。
“不怕苦、不怕累,又有知識、又肯動腦筋,熱心助人,遇事總是先為鄉親們著想,還不計任何報酬。”短短的時間里,這位“上門女婿”就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贏得了珠巴村干部群眾的一致贊許。
在珠巴村村委會換屆選舉之際,嘎次平眾望所歸,被選為村委會副主任。之后,嘎次平又先后擔任了珠巴村村委會主任、村黨支部書記。每次換屆選舉,他都是全票當選。
2008年,他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帶領村民成立了村里首支農牧民施工隊,并組織群眾參與到鄉村水渠改造、水塘維修等各種建設當中。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珠巴村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珠巴村村委會榮譽墻
為群眾免費服務的土“門巴”
由于藏東特殊的地質環境,每到雨雪天氣,村道濕滑泥濘,行人極易跌倒受傷,珠巴村和周邊村落不時有人因此骨折。嘎次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嘎次平為踢足球摔傷的小孩醫治
嘎次平為踢足球摔傷的小孩醫治
工作勞動之余,嘎次平還習得一手精湛的接骨醫術,方圓百里的鄉親們遇到骨折等問題都會首先想到找他醫治。幾十年時間里,經他手接骨的病人也有成百上千了。精湛的醫術、悉心又免費的服務,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一致好評。
如今,已是年過半百的嘎次平依然奮戰在珠巴村建設的一線。“群眾信任我,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應該為群眾多做點事,喊十句口號,不如做一件實事,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更加美好”,嘎次平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