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糧對于四川為何越來越重要?
2023-08-18 來源:四川在線 | 分享: |
知蜀君/文
又是一年秋收時。8月中旬開始,四川水稻、玉米等作物,從南至北陸續進入收獲季。
秋糧,是指大春播栽、秋季收割的糧食作物。去年,四川秋糧產量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87.6%。知蜀君從不同人士處獲悉,若不是極端高溫干旱天氣影響,去年四川秋糧在全年糧食生產中所占比重應該能夠接近或超過九成,從而創下有統計以來的新高。
那么,今年這一高度會不會被刷新?為什么秋糧在四川糧食生產格局中的比重越來越高?
持續下滑的夏糧
與秋糧占比升高相對應的,是夏糧占比走低。
小麥是四川夏糧的主力軍,常年占據夏糧產量的一半以上。換言之,小麥產量變化直接影響夏糧產量變化。
知蜀君梳理了一下過去三十余年四川小麥產量。1991年,四川小麥產量達到歷史高位的730萬噸,約占當年全省糧食產量(4330萬噸)的16.8%;2006年,全省小麥產量為430萬噸,占比當年全省糧食產量的(2859萬噸)的15%;而在去年,這一產量只有247.6萬噸,占比縮減至7%。
小麥正在抽穗。川觀新聞資料圖
小麥產量下滑,讓四川成了全國糧食主產省中的特例。對比其他糧食主產省:去年,四川夏糧產量437.7萬噸,在全年全省糧食產量中的占比約為12.4%。除去一年一熟制的東三省、內蒙古和新疆,四川是一年兩熟區省份中夏糧占比最低的——與四川緯度接近的江蘇、安徽,去年夏糧產量分別為1400萬噸、1722萬噸,占比分別達到37.15%、42%。
作為曾是全國小麥主產區的四川,為何小麥產量持續下滑?
知蜀君認為,農民種植選擇通常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市場和政策。
市場直接關系農民錢包。
對比來看,受冬季生長期多雨少晴氣候影響,四川的小麥產量和品種與其他產區有明顯差異。今年,四川小麥平均畝產首次站上300公斤臺階,達300.3公斤,但仍低于全國平均值30%左右。哪怕是遭遇“爛場雨”的河南,今年小麥畝產仍然達到447.2公斤。品質方面,四川只能生產中筋小麥,主要用于制作掛面和釀酒,與適宜做拉面等面食的北方高筋小麥和適宜做餅干、糕點的南方低筋小麥相比,用途受限。
另一種視角,同期播種的油菜是與小麥爭地的最大對手。對標來看,后者顯然更具有收益優勢。按照今年的價格和產量,四川小麥每畝產值為800元左右,而油菜的產值超千元。因此,相較于小麥種植面積持續縮水,四川油菜種植面積則一路走高,已經實現20連增。截至去年,四川油菜種植面積達到2079.8萬畝,油菜籽總產量350萬噸,完全取代了小麥在小春的主導地位。
政策關系種植積極性。
在種糧大戶補貼、一次性種糧補貼等更傾向于主種糧食作物(主要糧食作物)的前提下,畝產量僅為玉米、水稻一半的小麥在四川并不受歡迎。而與小麥爭地的油菜,則享受每畝每年150元的補貼。此外,今年起,油菜等油料作物種植被納入黨政同責考核,應該也是小麥種植面積被進一步壓縮的重要理由。
不斷擴面增產的秋糧
過去三年,四川糧食產量均超過700億斤,出現明顯回升跡象。在小麥產量“不給力”的背景下,四川的糧食產量如何維持持續走高態勢?
答案是玉米和水稻等秋糧(含晚秋糧),其播種面積和單產都持續增加。
先看面積。
2021年,全省糧食播種9536.6萬畝,同比增長0.7%;去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9695.2萬畝,增長1.7%,是十多年來面積增加最多的一年。這其中,以水稻、玉米、大豆為主力的秋糧播種面積增加更為明顯。
去年,四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面積達到377.6萬畝,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310萬畝任務。今年則完成495萬畝套種任務。此外,全省水稻面積已穩定在2800萬畝左右,玉米面積已增至2700多萬畝。
渠縣土溪鎮平碾村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現場。川觀新聞資料圖
擴種的背后,是四川對撂荒地整治、低產低效園地騰退改造速度的加快。2020年,四川撂荒地復墾面積首次超過100萬畝,2022年則達到217萬畝。從2020年開始,四川逐步扭轉耕地面積持續減少的局面,僅2020年至2022年,四川就新增耕地40余萬畝。
單產方面,一大批良種和良法得以推廣。
以今年為例,省級層面落實專項資金,在全省打造40個“中稻再生稻”“麥稻”“麥玉豆”“麥玉薯”千畝“噸糧田”示范片。同時,以縣為單元,組織規模化經營主體圍繞水稻、玉米等秋糧作物開展高產競賽。
進入8月,已經開鐮的區域不斷傳來水稻等秋糧豐產的好消息。截至目前,已收獲的川南地區水稻單產普遍突破750公斤,較往年提升了20公斤。8月初,在達州市渠縣,玉米品種“成單716”在大面積高產攻關田取得了867.5公斤單產,刷新了四川平壩和丘陵地區春玉米高產紀錄。
晚秋糧和馬鈴薯等產量也在持續增加。
再生稻是四川等地特有的秋糧耕作方式之一,可實現“種一季收兩次”。即,讓收割完頭茬水稻后的水稻茬再次萌發、開花、結穗。因其收獲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上旬前后,故稱為晚秋糧。目前,川南等地的再生稻畝產可達150公斤。去年,全省再生稻預留面積為500萬畝,預計今年將超過550萬畝。
此外,早春玉米等作物收獲后的秋馬鈴薯,在晚秋糧中的戲份越來越重。僅去年,全省秋馬鈴薯種植面積就增長了6.7%。
換言之,正是因為四川秋糧擴面增產,成功地補足了小麥產量下滑的缺口,讓四川糧食產量不降反增。
穩產增產仍有潛力
那么,是否意味著夏糧增產已經不重要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強化糧食和戰略性礦產資源等生產供應,打造保障國家重要初級產品供給戰略基地”……去年和今年,習近平總書記兩次來川視察,均對四川糧食生產提出要求。
踐行囑托,需要持續實現糧食穩產增產。穩產增產,穩住秋糧自然是關鍵,但推動夏糧恢復性增長也不可或缺。
如何穩、如何增?
知蜀君請教了不少專家學者、種糧大戶和地方業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他們的看法,總結起來共有兩點——
首先,從宏觀上來看,還是圍繞耕地和種子這兩個要害,穩定增加秋糧播面與產量。
大家看來,當務之急是要把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印發的《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行動方案》落到實處。特別是,要守牢建好天府良田、推進糧食生產提質增效、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引領,消解耕地質量不高、“蜀中無好米”等秋糧擴面增產的不利因素。
據了解,四川已經提出用十年時間逐步將全省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能排能灌、宜機作業”的高標準農田。同時,打造包括水稻、玉米、大豆三大秋糧在內的五個種業集群,以加速川種振興。
其次,還要千方百計恢復夏糧的播種面積。
今年,四川小麥播種面積達879萬畝,產量為264萬噸,是近年來首次回漲。大家認為,目前四川每年冬閑田有上千萬畝的存量,仍有擴種夏糧的潛力。因此,可以通過把夏糧(如小麥)納入種糧補貼范圍、鼓勵引導科研院所專攻專用高產小麥品種等方式,推動四川小麥種植面積和產量繼續回調。
事實上,四川發展高產專用小麥仍有自身優勢。四川小麥,在釀酒、面條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使其具備很好的市場基礎。有專家建議,可以參考四川高粱的發展路徑——在失去食用性和飼用性功能后,專注于釀酒專用高粱品種研發與推廣,目前全省仍然保持了130余萬畝種植面積和41萬噸產量,面積和產量均穩居全國第六。
近年來四川科研人員在小麥等夏糧品種研發上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今年5月13日,廣漢市連山鎮錦花村,農業農村廳組織專家對“稻茬小麥播種施肥噴藥一體化立苗技術”廣漢核心示范區進行了實產驗收,平均畝產601.3公斤。同時,在達州市宣漢縣君塘鎮萬古村種植的“川麥104”等本土新品種,畝產也達562.5公斤,創造了達州市小麥高產新紀錄。
秋糧與夏糧同時發力,四川的糧食產量才能繼續增加,“天府糧倉”也能更充盈。
原標題:省情研究所?丨秋糧對于四川為何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