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透2022!為國鑄劍的十大科技前瞻
2022-01-25 來源:四川在線 作者: | 分享: |
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
推薦專家團成員
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陳云偉 熊永蘭 王愷樂 劉昊 周海晨 任曉亞
制圖 楊璐嘉
【前瞻1】
打好種業翻身仗
四川首個生豬母本新品種問世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2022年,由川農大選育的“天府黑豬”有望通過國家審定,這是四川的首個生豬母本新品種。該品種利用成華豬與巴克夏豬雜交選育而成,大幅提高了成華豬的產仔數、生長速度、飼料報酬和胴體瘦肉率,豬肉品質優秀。
由川農大選育的“天府黑豬”。 受訪者供圖
圍繞打好種業翻身仗,2022年,四川將抓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重點做好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建設,科學布局建設一批種質資源圃(場、區),加快推進全省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加強資源鑒定評價和開發利用,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以用促保。抓好種業自主創新體系建設,支持成都和綿陽分別建設農作物種業創新中心和畜禽種業創新中心,建設好國家區域性種公豬站,深入推進良種聯合攻關,加快專用型品種的選育,加快畜禽育種創新步伐。
抓好優勢種業基地建設,高標準高質量建設邛崍國家天府現代種業園,大力培育三臺縣國家生豬現代種業園區以及省級現代種業園區建設,加強國家級種子生產基地、國家區域良種繁育基地和畜禽(水產)良種繁育基地、南繁基地建設,鼓勵和支持種業強市、強縣建設。
【前瞻2】
四川重器加速突破
白鶴灘水電站全部機組有望投產發電
2022年,“四川造”大國重器將加速突破。
1月18日上午,裝機規模全球第二大的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最后一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9號)轉子吊裝就位,標志著電站16臺百萬千瓦水電機組轉子全部安裝完成。白鶴灘水電站位于四川省寧南縣和云南省巧家縣境內,總裝機容量1600萬千瓦,計劃于今年7月前實現全部機組投產發電。
白鶴灘水電站 圖源:新華社
電站機組全部投產后,年均發電量將達624.43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可節約標煤約1968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5160萬噸。同時,它將與三峽、葛洲壩以及金沙江烏東德、溪洛渡、向家壩等水電站一起,構成世界最大的清潔能源走廊,對中國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位于四川巴塘縣和西藏芒康縣界河上的蘇洼龍電站4臺機組也計劃于年內投產。該水電站是國家發改委核準開工的金沙江上游首個水電工程,是國家“西電東送”接續能源基地的先導水電工程。
核動力方面,三代自主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已商運一周年,海外首堆商運也已達8個月。記者了解到,正批量建設的“華龍一號”今年將迎來新節點。此外,備受關注的“核電寶”——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玲龍一號”繼去年7月開工以來也在加緊建設,預計2026年建成發電。
建設中的全球首個陸上商用模塊化小堆“玲龍一號”。 圖源: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前瞻3】
大科學裝置“組團出道”
稻城天文科學園開建
大科學裝置作為探索未知世界、發現自然規律、引領技術變革提供極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復雜科學技術研究裝置或系統,是體現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2022年,四川將加速大科學裝置建設進程。
位于稻城縣海子山上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LHAASO,簡稱“拉索”)邊建設邊運行,在過去兩年里已取得不少成果:觀測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精確測量了高能天文學“標準燭光”蟹狀星云的亮度,為超高能伽馬光源測定了新標準;成功入選2021年度國內十大科技成果。
位于稻城縣海子山上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四川在線記者 何海洋 攝
當前,“拉索”正在接受國家驗收。根據驗收進度,年內有望結束。屆時“拉索”將正式建成投用,成為全球靈敏度最高的同類宇宙線觀測站。相信全部投用后,“拉索”將再建新功,在天體物理及其他合作領域有更多重大發現。
位于稻城縣海子山上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 四川在線記者 何海洋 攝
作為世界最深的地下實驗室,位于涼山州的極深地下極低輻射本底前沿物理實驗設施正在加快建設。設施建成后,將開展暗物質直接探測實驗、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實驗和核天體物理實驗等前沿物理實驗研究。探索這些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對揭示物質起源和宇宙演化奧秘、開啟人類全新宇宙認知有重大意義。
作為我國空間天氣領域唯一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正在建設。設施建成后,將是世界上第一個以日像及日冕物質拋射爆發圖像真實性為優化目標的地基射電望遠鏡,可以與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融合互補,通過不同探測裝置和手段展開交叉科學研究,進而在稻城地區集聚形成全球頂尖的大天文觀測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不斷提升四川的科技創新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項目概念圖。 圖源: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記者了解到,稻城正借此打造天文科技旅游目的地。目前已啟動稻城天文科普館及稻城天文觀星基地的前期工作,預計2022年開工建設。天文科學園建成后,以后到稻城,不僅能看雪山、看皮洛遺址,還能進行天文宇宙探秘。
【前瞻4】
天宮空間站即將建成
“四川智造”將再立新功
2021年,人類航天獲得了歷史性的快速發展,2022年,這種輝煌還將延續。我們在逐漸打開大航天時代的大門,為人類成為“跨行星生存物種”而努力。
按照計劃,今年中國空間站將建成,這意味著人類載人航天將實現兩大空間站同時在軌運行的局面。
去年10月16日,四川老鄉葉光富隨神舟十三號到空間站“出差”半年。按照計劃,今年4月,“感覺良好”三人組將結束6個月的在軌駐留,載譽而歸。
航天員出艙活動 圖源:新華社
中國空間站不僅承擔了大量的科學實驗任務,同時也將搭載國際領先的科學實驗設備,積極開展國際合作。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透露,計劃在建造實驗艙后,完成在軌的科學實驗。記者了解到,今年將上天的科學載荷中,就有“四川智造”。這是目前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里最大的載荷項目。它具體將發揮什么作用、執行什么任務?答案有望于今年揭曉!
目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還在持續推動載人登月、載人登火的工作。在行星際空間探測方面,“天問一號”去年成功“落火”。它攜帶的13種科學載荷,正在為中國科研界帶來火星的第一手資料。而這些,都將通過在川央企中電科十所打造的深空探測網傳回。
目前,“天問一號”所攜帶的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實測數據已經促成了我國首批對行星際太陽風徑向演化研究成果。2022年,更多數據將被科學家們一一解讀,這將是人類探測火星史上重要的科學成果之一。
人類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無窮盡,期待川人在其中貢獻更大力量。
【前瞻5】
向腫瘤、心腦血管疾病宣戰
轉化醫學研究設施(四川)即將試運行
由四川大學承擔建設的轉化醫學研究設施(四川)即將進入試運行階段。該設施是國家在生物醫學領域前瞻謀劃和系統部署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目標是聚焦重大疾病生物治療領域,形成從基礎研究到技術方案設計、生物制劑篩選制備、臨床轉化驗證的完整“創新鏈”,將對人類重大疾病發生、發展與轉歸中的重大科學問題開展研究。
由四川大學承擔建設的轉化醫學研究設施(四川)即將進入試運行階段。圖源: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目前,主體工程建設已基本完成,3個核心基地已全部啟用,即將進入試運行階段。
設施建成后,可充分發揮四川大學的科教資源優勢,對腫瘤、心腦血管等重大疾病生物治療開展核心科學和關鍵技術研究,形成新的生物治療手段或產品推向臨床應用,對提升我國生物治療研究的科技創新能力、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前瞻6】
醫用同位素研發前景可期
突破核醫療產業“卡脖子”困境
醫用同位素是核醫學診療的物質基礎,利用醫用同位素對心腦血管、惡性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進行診斷治療,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過去,國內使用的醫用同位素90%以上依賴進口。
生產醫用同位素的反應堆屬于稀缺資源,國內僅有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單位擁有為數不多的反應堆可用于同位素生產。
2021年6月,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多部門發布《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我國將逐步建立穩定自主的醫用同位素供應保障體系。
由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研制生產的高比活度碳[14C]酸鋇 圖源: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記者了解到,由核動力院牽頭的同位素及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組建方案得到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這是國家發改委唯一批復的同位素及藥物領域工程研究中心。該中心聯合了中國輻射防護研究院、四川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北京腫瘤醫院、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都云克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國內頂尖的同位素及藥物研發、藥物安全性評價、藥物臨床試驗及應用單位,共同組建“產學研用”高效協同的科研技術攻關和成果轉移轉化一體化平臺。
去年,國家原子能機構放射性同位素及藥物研發中心落戶中物院二所。該單位也在開展裂變Mo-99,99Mo-99mTc發生器、I-131、I-125、Lu-177、Tb-161、Y-90、C-14等10余種醫用同位素及制品的制備工藝研發、規模化生產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應用研究。
中國醫用同位素的國產化和產業化發展已駛入快車道,前景十分廣闊,相信經過相關各方的共同努力,醫用同位素在川自主化、產業化的“黃金十年”,前景可期。
【前瞻7】
世界動力電池大會將在川舉行
清潔能源相關產業加速布局
步入2022年,四川清潔能源生產、支撐和應用全鏈條關聯產業將得到重塑和快速發展。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大會將在川舉行。
一批具有基礎性支撐性引領性的重大能源項目已經落地并開始推進,包括四川華電內江白馬2×475兆瓦燃氣輪機創新發展示范項目1號機組項目、川渝特高壓聯網工程、川渝天然氣千億產能基地、西南地區百億級儲氣調峰基地、四川時代動力電池等。
四川時代動力電池一期項目已正式投運 宜賓日報記者 王宇 攝
清潔能源核心產業將進一步做優做強,水風光等基地開發、天然氣開發利用和氫能產業發展將有序推進,攀枝花和阿壩、甘孜、涼山風光資源開發是重點推進對象,將全力打造“兩江一河”清潔能源走廊。同時,攀枝花將深化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建設,打造釩鈦和清潔能源兩大“千億產業”,打造氫能產業示范城市,并與東方電氣等多家企業聯合打造“綠氫之都”,建設全國重要的氫能產業基地。
四川晶硅光伏和能源裝備產業將發展壯大,以建設世界級晶硅光伏產業基地為目標,成(都)樂(山)眉(山)晶硅光伏產業齊頭并進實現一體化發展;成(都)德(陽)光伏高端能源裝備產業集群引領清潔能源裝備產業發展;通過實施“川氣東送”二線(四川段)等干線管道工程、建設微電網和智能電網、發展“5G+數字電網”“5G+智能燃氣管網”等增強清潔能源科學調配能力和智能化運用。
清潔能源應用產業不斷壯大,立足國家所需、四川所能,四川將重點發展動力電池(遂寧、達州、宜賓等)、新能源汽車、大數據(成都、雅安)、釩鈦資源等產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高質量發展優勢。
【前瞻8】
5G基站將有12萬個
數字經濟占GDP比重或達40%
2022年,四川將初步構建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策體系和制度環境,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取得顯著成效,數字經濟對我省地區生產總值(GDP)貢獻率大幅提升。全省數字經濟規模將超過2萬億元、占GDP比重達到40%。
數字經濟基礎支撐進一步夯實,將啟動達州數字經濟產業園、自貢5G創新應用產業園、眉山數字經濟孵化基地、廣安數字經濟產業園等一批項目。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臺階,全省5G基站將達到12萬個,5G網絡實現縣級以上城區全覆蓋,衛星遙感基本具備全球衛星影像服務能力,北斗導航實現城市亞米級定位和位置服務,在用數據中心機架數達到15萬個,設備聯網數量達到1000萬臺。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做大做強,綿陽新型顯示用偏光片研發及生產、中興通訊西南總部基地等一批重大項目建設將助推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的發展,電子信息“1234”工程成效開始顯現。
兩化融合進一步升級,《四川省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發布實施將加快制造業生產方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變革,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動制造業數字化、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支撐制造強省和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建設。
數字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成都市初步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區域帶動力的新型智慧城市,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超大城市智慧治理模式,將打造省級數字經濟發展先導示范區并開展一批數字鄉村示范。
【前瞻9】
天府實驗室再添新成員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速入駐科學城
2021年6月,西部(成都)科學城和天府實驗室在成都正式揭牌。半年后,劍指“碳中和+”的天府永興實驗室也揭牌開建。2022年,成都將繼續圍繞電子信息、生命科學、生態環境3個領域加快建設天府實驗室體系,高質量建設天府興隆湖實驗室、天府永興實驗室,推動天府絳溪實驗室、天府錦城實驗室掛牌,穩步推進國家實驗室“預備隊”的建設工作。
天府永興實驗室揭牌 四川在線記者 徐莉莎 攝
作為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平臺,2022年西部(成都)科學城將更加熱鬧: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將整體入駐成都科學城新園區;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也即將投入運行。興隆湖畔的川藏鐵路技術創新中心(成都)項目也將加快建設,為已經全線開工的川藏鐵路提供技術支撐……這些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入駐將為西部(成都)科學城注入強有力的科研中堅力量。
作為科學城內重要空間載體的獨角獸島多批次項目將在2022年建成,獨角獸島將成為彰顯未來城、智慧城、公園城特質的象征,將為科技成果在四川轉化提供高品質空間載體。展望未來,西部(成都)科學城將成為四川創新創造的重要引領之一、重要坐標之一、重要策源地之一。
此外,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協同融合趨勢下,2022年四川將聯合重慶建設“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共同舉辦首屆成渝“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
【前瞻10】
量子互聯網加速研發
“四川隊”年內完成實驗室二期建設驗收
未來信息社會必將在信息的獲取、傳輸、計算、存儲和應用等方面發生重大變革與演進,其中的關鍵是使用量子物理系統發展量子信息科技,并最終建成量子互聯網。量子互聯網是各國的“必爭之地”,2022年,四川將抓緊量子互聯網的研發進程。近年來,電子科技大學與合作單位一起共同開展量子互聯網的研發工作。作為我國電子信息領域的排頭兵,電子科技大學匯集量子互聯網領域的高能級專家,組建信息與量子實驗室研究團隊,在過去兩年里已取得不少成績:建成首個含量子中繼的量子互聯網實驗研究平臺;研制出高性能量子光源、多模式量子存儲器;研制出量子光時域反射儀服務光通信網絡的健康監控。
由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量子實驗室研發的用于量子糾纏組網的量子存儲中繼器。 受訪者供圖
當前,量子互聯網“四川隊”正在抓緊量子互聯網的研發,年內有望完成實驗室二期建設的驗收。二期建設將在50公里的城市范圍內建成多用戶間的量子糾纏互聯應用示范網,保護城市信息安全、提升城市量子信息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