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歷新年習俗漫談
2023-02-20 來源:西藏日報 作者:桑學巴·貢覺云丹 | 分享: |
藏歷新年,是藏族諸多節慶文化中最隆重、最重要的傳統佳節,表達了藏族人民對新春和新年的向往與期待。2011年5月23日,藏歷新年被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因為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藏歷新年前要做很多準備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種:
青苗,藏語叫“羅佩”,“羅”是“年”的諧音,“佩”是“獻新”,連起來恰好有“青苗獻新”之意。因此,每年歲暮,要用水浸泡一些青稞種下,使其在新年時節長出一二寸長的青苗。青苗代表農作物,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寓意。
羊頭,系遠古的圖騰標志。藏語叫“羅果” “羅”是“年”的諧音,“果”是“頭”,連起來有“年頭”之意。因此,每逢新年時節,必備象征祥瑞的羊頭。羊頭還代表牲畜,有水草豐美、六畜興旺之意。
藏族諺語中以“身穿羊毛氆氌暖,口吃青稞糌粑香”來表達藏族群眾對大自然給予豐衣足食的感恩之心。
“卡塞”,是一種菜油或酥油和面粉制作的藏式糕點,“卡塞”花樣繁多,有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配以食用色素,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的藝術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卡塞”的品種花色常常成為女主人勤勞、智慧和熱情的象征,在節日里分外引人注目。
“碟嘎”,是藏歷新年的重要用品。在精美的盤碟中疊放形狀不同的油炸面食,每一層都有其特殊的寓意,極具儀式感,也有濃重的裝飾藝術感。
“卓索切瑪”,可稱為五谷斗或吉祥斗。首先用木板制作一個長方形的木斗,稱為“波雄”。在斗的正面雕刻八瑞相等吉祥圖案,背面一般則上單一的紅色漆,兩邊的把柄雕刻成雙龍戲珠,十分莊嚴,其中雕刻最精致的屬扎囊虱雕技術。木斗從中間隔為左右兩半,左邊盛放炒麥花,右邊裝滿酥油拌成的糌粑,堆成金字塔形,上插用各色顏料染成的麥穗、羅薩梅朵和“孜卓”。羅薩梅朵又稱瑞圣花,堆龍德慶區桑木村是羅薩梅朵之鄉。“孜卓”形似令牌,兩面頂端用酥油繪制太陽、月亮及六長壽等圖案,尼木縣是“孜卓”的故鄉。
“吐恰”,意為大掃除。按照歷書確定的若干個“掃塵日”,各家各戶要全家男女老少總動員,從房內到房頂、從廚房到客廳打掃得干干凈凈,把東西擺放得整整齊齊,用最好的家居環境,迎接新年的到來。
另外,在節前,家家戶戶要用木桶或陶罐浸泡青稞,釀制青稞酒,還要把酥油、奶渣和紅、白糖糅合在一起,制作一種名叫“推”的酪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