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新農人:高原上的菌“彩”青春
2025-05-07 來源:香巴拉資訊 作者:馬衛東 謝佳佑 昌都融媒 | 分享: |
在青藏高原的東部,有一片充滿生機與希望的土地——昌都。這里不僅有壯麗的山川、獨特的文化,還有一群懷揣夢想的新農人,他們扎根高原,用智慧和汗水書寫著關于“羊肚菌”的精彩故事。
近日,記者走進西藏昌都市軒鴻實業有限公司食用菌種植基地,一幅生機勃勃的豐收畫卷映入眼簾。由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引種選育的本土羊肚菌,正迎來大規模采收季。大學畢業生扎西正通過視頻直播,熱情地向全國網友展示現場采摘的高原羊肚菌,并自豪地表示可以現場發貨。基地負責人吳俊英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她笑著說:“這兩天訂單特別多,心情格外高興。我們基地畝產達到1200斤,年均收入能有100萬左右呢!”
昌都市平均海拔3500米,氣候寒冷,晝夜溫差大,卻有著獨特的農牧業優勢。三年前,羊肚菌因其獨特口感和豐富營養,在昌都市場需求日益增長。然而,本地羊肚菌資源有限,人工種植技術門檻高,市場長期供不應求。??
在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助理農藝師魏秀娟正在進行野生菌菌種分離。她回憶道:“以前,羊肚菌栽培種都從區外購買,一畝地的菌種成本就要3500元左右。”昌都市農科所科研團隊平均年齡僅35歲,且大多來自區外。為培育適合本地種植的優質菌種,2021年,團隊借助昌都市財政投資750余萬元新建的制種基地,聯合天津、云南、青海等地科研機構共同研究。2023年11月,他們成功申請到自治區科技廳《適合高海拔地區食用菌品種選育及高效設施栽培技術的研究》課題。2024年3月,開始首批羊肚菌示范種植。??
看到記者,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牛繼平興奮地說:“通過實驗和推廣,我們發現西藏在種植羊肚菌方面有天然優勢,海拔高、晝夜溫差大、低溫期長,我們種出的最大羊肚菌達到35公分!”起初,昌都羊肚菌栽培種全靠外地購買,高昂的菌種成本、運輸損耗和菌種適應性問題,成了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經過1000多個日夜的艱苦努力,終于篩選出“七妹”“d6”兩種耐寒抗病菌種。魏秀娟欣慰地說:“經過不懈努力,我們實現了羊肚菌栽培種的本地生產,現在一畝地菌種成本節約了一半。”??
解決菌種問題后,科研人員又投身種植技術研發。他們發現羊肚菌最佳生長溫度在8℃至15℃之間,經過無數次試驗,研發出專用營養包和“智能控溫大棚+菌肥改良”技術,有效盤活了高原冬季閑置大棚,提高了大棚利用率。??
為幫助當地群眾和菌農掌握種植要領,牛繼平經常帶著同事到全市各個基地現場指導,耐心地說:“像撒青稞種子一樣,撒均勻。”如今,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的示范基地已擴展至5個,擁有100余個溫室大棚。科研人員定期到各個示范試驗基地,手把手傳授種植技術。隨著2025年反季節種植計劃的推進,昌都羊肚菌有望實現全年供應。瓦約村村民加永森根在大棚里幫忙采收時,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年下來每戶收入能有兩萬多元,這對我們的生活幫助太大了。”??
目前,昌都市羊肚菌年產量可達75000斤鮮品,年收入達700多萬元,帶動3100余人致富。為進一步提升羊肚菌品質和產量,增強其抗逆性,團隊計劃聯合更多科研院所建立菌種基因庫,培育更優良的新品種。??
中午時分,滿載菌箱的貨車駛向318國道,村民們身處大棚,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智能噴淋系統在空中劃出絢麗的彩虹。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從單一種植到產業集群,羊肚菌宛如“高原精靈”,正逐步成為鄉村振興的“致富黑金”。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昌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副所長賈強強滿懷信心地說:“作為基層科技工作者,我們要聚焦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讓科研的種子在雪域高原破土萌芽,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