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干部風采】當雄縣人民醫院吳桂喜:以微薄之力點亮希望之光,鑄就無悔青春
2024-06-28 來源:北京援藏微信公眾號 | 分享: |
“援藏干部風采”系列報道
編者按
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以來,對口援藏工作已走過30年的光輝歷程。30年來,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人才用汗水和智慧譜寫了一幅幅感人的篇章,見證了這片高原大地的發展與變遷。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入藏以來,按照京拉兩地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在援藏指揮部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始終堅持首善標準,牢記初心使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為拉薩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我們將陸續推出【援藏干部風采】系列報道,生動呈現全體援藏干部人才在這片高原熱土上,用心血和汗水澆灌著民族團結之花,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新時代“援藏精神”和“老西藏精神”。
“醫生的使命就是治病救人,尤其是在偏遠的高原地區,那里的群眾更需要我們的幫助。”2023年8月,北京市隆福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吳桂喜懷揣著這樣的信念,毅然踏上了前往當雄縣人民醫院的援藏之路,擔任外科主任一職。
距離拉薩約160公里的當雄縣,海拔高達4300米,空氣中含氧量僅為海平面的60%。盡管已經進入了8月,夏季的炎熱并未給這片高原帶來太多的溫暖,白天的氣溫仍舊徘徊在20攝氏度左右,而夜晚的降臨,更是將溫度驟降至零攝氏度以下,嚴寒刺骨。
吳桂喜首次面臨的挑戰便是那常人難以忍受的高原反應。初到這片海拔極高的土地,他的身體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緊緊束縛,頭痛如裂,仿佛有千斤重錘在腦海中不斷敲擊;乏力感涌遍全身,即使只是簡單的走動也如同負重前行;而呼吸困難更是讓他感到窒息,每一次呼吸都仿佛要耗盡全身的力氣。
“看著這里有限的醫療條件,看到那些因為地處偏遠而難以得到及時治療的病人和他們的眼神中充滿的無助和渴望,我更加明白自己肩上的責任。”吳桂喜心中默念:這些病人需要我,我要將先進的醫療技術和理念帶給這片土地,讓更多的高原群眾受益,即使面臨再大的困難,我也不能退縮。
他深吸一口氣,挺直了胸膛,準備迎接接下來的挑戰。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吳桂喜醫生首次在當雄縣人民醫院開設了肛腸專科門診,當地居民不必再長途跋涉去外地求醫,能夠就近得到專業的肛腸疾病診治。
有一天,一位名叫扎西的藏族大叔走進了吳桂喜的診室。他臉色蒼白,痛苦地捂著肚子。吳桂喜仔細詢問了扎西的情況,經檢查,他患上了肛周膿腫。他立即安排手術,并決定采用先進的對口引流術式進行治療。手術結束后,扎西的痛苦明顯減輕,他感激地看著吳桂喜,說:“多切啦,醫生,你救了我的命。”
針對當地常見的肛腸疾病,吳桂喜醫生積極引進并推廣新的手術方式和技術。“只有不斷創新和進步,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患者。”他采用先進的對口引流術式治療肛周膿腫,避免了傳統手術帶來的大面積創傷和長時間恢復。同時,他還推廣無痛肛腸技術,通過局部封閉治療和藏藥熏蒸等方法,有效減輕了患者術后的疼痛感,縮短了恢復時間。
在吳桂喜醫生的努力下,當雄縣人民醫院肛腸門診逐漸聲名遠揚,越來越多的患者慕名而來,尋求他的幫助。為了滿足更多患者的需求,吳桂喜醫生還在當雄縣開展了四種新技術:內痔套扎術、混合痔外剝內扎術、陳舊性肛裂根治術和肛周膿腫對口引流術。這些新技術的引進和應用,不僅提高了治療效果和手術成功率,也讓患者們感受到了更加人性化和貼心的服務。
“我不僅是醫生,更是傳遞愛與希望的使者。援藏工作的重大意義,不僅在于改善了當地的醫療條件,更在于促進了民族團結和區域協調發展。”吳桂喜醫生并不滿足于僅僅治療患者,他還積極參與各種疑難病例的會診及手術,并主動承擔起了培訓當地醫生的任務。他深知,只有提高當地醫生的水平,才能讓更多的患者受益。每當有手術或會診時,他都會耐心地向年輕醫生講解病情、手術技巧和注意事項。他將自己的經驗和專業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希望他們能夠快速成長,為更多的患者帶來健康。
在吳桂喜醫生的門診里,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患者們帶著痛苦和不安前來就診,但經過吳醫生的精心治療和悉心照顧后,他們都能夠滿懷希望地離開。而吳桂喜醫生也始終保持著對醫學的熱愛和對患者的關懷之心,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更多患者帶來健康和希望。
一年的援藏任務即將結束,吳桂喜站在醫院的窗前,眺望著遠處的雪山和藍天,“援藏工作雖然辛苦,但它是值得的。自己的付出雖然微不足道,但卻為這片土地帶來了一絲絲的改變和希望。在這里,我找到了青春的價值和意義,也收獲了無數的感動和成長。我將繼續為這片土地、為這些可愛的人們,貢獻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吳桂喜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會有更多的醫療工作者加入到援藏的行列中來,為這片土地、為這些可愛的人們,帶來更多的溫暖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