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黑水色爾古藏寨:“中國嘉絨藏族第一寨”的變與不變
2024-05-10 來源:四川在線 | 分享: |
四川在線記者 徐中成 阿壩觀察 劉文佳 楊玉紅
從成都平原出發,沿國道213一路向西,穿梭于瓜果飄香的岷江河谷。沿江逆流而上,在奔騰的猛河河畔、黑水縣的東南大門,坐落著一處特別扯眼的藏寨,這就是被譽為“中國嘉絨藏族第一寨”的黑水縣色爾古鎮色爾古藏寨。
從河谷遠遠望去,整個藏寨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古樸雄偉。這里也是過往游客的一處重要打卡點,每天接納著天南地北的來客。
色爾古藏寨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因其獨特的藏式建筑、民族風情、紅色文化,于2013年被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近日,四川在線記者來到這里,在實地行走中,透過這座千年古藏寨,感受獨特的建筑之美與文化底蘊,探尋在變與不變之間傳承發展的密碼。
色爾古藏寨。
傳承不變,靠古老藏寨吸引人
拾階而上,走進色爾古藏寨,聽流水潺潺,感受整個藏寨的嚴謹布局,階梯密布、縱橫交錯,初臨其中,如進八卦陣,形成攻防一體的要塞堡壘,讓人樂而忘返。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下,防御功能筑就了色爾古藏寨最初的布局之基。
碉樓式的藏寨建筑用片石和黃泥調漿砌墻,一般為三層。“碉樓底層稍大,逐層斜上,呈臺柱形,基礎十分堅固,所以修建多年而不垮。”色爾古鎮黨委副書記劉善勇介紹,整個老寨分三部分,山勢較高的,稱之為“上寨”,占據險要地勢,可以居高臨下御敵;山勢較低的,稱之為“下寨”,擁有復雜的地下通道和水網,易于駐守;西側隔著山溝區域稱之為“娃娃寨”,寨屋頂戶戶相連,突顯空中優勢。房屋拐角處密布射擊孔,能有效防御接近的外敵,兼具排煙和采光的用途。
歷史上,色爾古藏寨具有很強的戰略作用,與黑水瓦缽梁子山共同形成了一個“一寨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1935年,紅軍長征期間就在色爾古建立了黑水境內的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那時,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也曾設在古寨內。”劉善勇說,近年,黑水縣對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進行了掛牌保護。室內還陳列著徐向前元帥當年睡過的床、用過的馬燈、馬鞍等用品。
漫步古寨,聽著宏大、低沉的銅欽聲,回看整座色爾古藏寨,一下便使人回想起彌漫戰火硝煙的時代。獨特的感受,也深深烙在游客心間。
為保護老寨,黑水縣今年還編制了《黑水縣傳統村落風貌導則》,嚴格控制傳統村落保護區及周邊建筑的風貌,傳承嘉絨藏居特色。同時,每年定期組織工匠培訓,建立起本土傳統工匠隊伍,涵蓋木匠、石匠、漆刻畫師等傳統技藝。目前,全縣已培育傳統工匠800余名。
觀念在變,用旅游打開新生活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村民們在毗鄰老寨的地方建起新寨子,滿足現代化的居住生活需求。同時,依托老寨獨特的藏羌文化和紅色文化,村民們搞起旅游,年接待游客上萬人次,新老藏寨生機勃發。
今年“五一”前,四川20多位知名畫家組團來到色爾古藏寨寫生繪畫。“時隔20年,再來色爾古藏寨,味道依舊熟悉,記憶深刻。”中國美協會員、職業畫家程紹君說,這是一座原始古樸而又神秘的藏寨,融合了藏、羌、漢等多民族文化,是藏羌文化交融的“活化石”,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
在色爾古村黨支部書記何金龍看來,旅游是村民們打開新生活的重要路子,“接下來,還要進一步豐富業態,采取‘村集體+公司’的運營模式,引進發展強勁、帶動優勢大的旅游企業合作開發和運營色爾古藏寨,充分利用旅游資源帶活服務業。”
黑水縣也有新規劃。依托現有資源,目前,當地已對老寨制定了《色爾古藏寨綜合改造提升設計方案》,著力建設“塑山、悅水、歸田、創藝、雅居”于一體的藏寨旅游風景,進一步鞏固“嘉絨藏寨第一寨”的地位。
色爾古特色水果基地。
業因寨生,業伴寨興。
除了旅游,色爾古村還利用較好的氣候條件搞起現代農業,種下大櫻桃、蘋果、青脆李等特色水果280畝,種植林下蔬菜100畝,打造核桃基地70畝。“我們要打造出色爾古的花果園,讓游客來了有更多新的體驗、新的耍法。”何金龍說。
老寨下的特色水果基地旁,“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標語吸引眼球,也昭示著未來的色爾古村將會更加美好。
圖片、視頻由黑水縣融媒體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