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觀察丨德陽阿壩攜手 “飛地”上實現“飛一般”的幫扶
2023-12-22 來源:四川在線 | 分享: |
德阿產業園一角。受訪者供圖
四川在線記者 曹凘源
12月14日,位于綿竹市的德陽—阿壩生態經濟產業園區(以下簡稱“德阿產業園”)里,川發龍蟒鋰電新能源材料項目建設現場正在進行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一期規劃的2萬噸磷酸鐵鋰生產線已經全面建成,正在投料試運行。
“我們要趕在今年底完成調試和技術驗證,力爭明年1月正式投產。”德陽川發龍蟒新材料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贏得這場“賽跑”,不僅是企業發展所需,也能為德陽持續開展對口幫扶工作提供動力。
做好結對幫扶,要在長處發力。今年以來,德陽不斷深化“飛地園區”合作模式,開展“造血式”幫扶,將德陽市材料化工產業基礎、區位條件、人才優勢同阿壩州礦產資源優勢充分結合,推動德阿產業園建設,探索新時代托底性幫扶的新路徑。
目前,德阿產業園已形成以鋰電新能源材料為主導產業的特色工業集聚區,成為支撐區域協調發展、推動共同富裕的樣板示范。
協同聯動
發展力量匯聚,優惠政策疊加
最近,在德阿產業園管委會生態環境和應急管理局工作的康真初每天都早早趕到辦公室,為產業園擴區準備相關資料。
1992年出生的康真初是阿壩州黑水縣人,去年9月才來到德阿產業園工作。“我大學學的專業是應用化學,主打鋰電產業的德阿產業園區正是我的‘用武之地’。”她很高興能實實在在地為家鄉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像康真初這樣的阿壩籍工作人員在園區并不少見。作為飛地園區,德阿產業園事關兩地發展,“沒有局外人”。
“我們按議事協調機構模式,探索建立了‘市州聯席會議+園區黨工委+園區管委會’機制,統籌協調解決建設運行中的重要問題。”德阿產業園黨工委委員孫元慶介紹,德阿兩地還共同出資搭建投融資平臺,注冊成立了四川德阿發展實業有限公司,具體負責園區建設資金籌集、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開發運營。截至目前,已累計投入資金6億元,先后實施星旺大橋、鋰谷南路等項目。
“要素保障是關鍵,德阿兩地都在積極對接爭取政策、資金、指標等落地落實,讓入園企業疊加享受兩地優惠政策。”孫元慶舉例說,阿壩州持續加大留州電量向園區傾斜力度,園區企業已累計享受留州電量約6億千瓦時,平均每年節約成本2000余萬元;德陽市則在土地指標、能耗指標、企業融資、行政審批等方面給予充分保障,推動新材料化工園區擴區工作有序進行。
優勢互補
明確鋰電目標,打通幫扶“動脈”
結對幫扶,重在產業,產業發展則更需要兩地的優勢互補。2017年落戶德阿產業園的四川思特瑞鋰業有限公司是一個典型。
“阿壩州出產的鋰輝礦是公司生產所需的原材料之一。我們先在阿壩州內對原礦進行粗加工,再將鋰精礦運輸至園區進行加工生產,最終生產成鋰鹽產品。”思特瑞鋰業副總經理熊躍東說,這樣可以將阿壩州的礦產資源優勢與綿竹的產業基礎和技術優勢有效結合起來。
這也讓該公司有了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的底氣。在現有產業布局基礎上,該公司還繼續在德阿產業園區追加投資了52億元,建設年產22萬噸的基礎鋰鹽生產項目。
“你出資源我出技術”的合作模式,打通了幫扶“動脈”,讓兩地明確了共同建設鋰電全產業鏈、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的發展方向。搶抓鋰電產業風口,德阿兩地高起點編制《德阿產業園區發展規劃(2018—2025)》,致力打造鋰電新能源千億園區,充分帶動鋰電新能源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
同時園區還狠抓重大項目,近年來先后招引億元以上投資項目15個,其中百億以上項目3個;以“清單制+責任制”推進項目建設,確保項目跟著規劃走、要素跟著項目走,助力招引項目盡快實現投產達產。目前,園區已形成基礎鋰鹽產能6萬噸/年、磷酸鐵鋰產能0.5萬噸/年,成為國內重要的鋰電產業上游原料產地。
成果共享
利益讓渡機制帶動兩地經濟發展
在材料化工的“主業”之外,德阿產業園還在以“園中園”模式探索開辟“新賽道”的可能。
四川旺福王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從事自熱、旅游美食研發、生產、銷售和推廣的創新食品企業。作為德阿產業園2018年招商引資的重點企業,旺福王食品在原料、政策、環境、資源等方面都獲得了不小的支持力度。
“公司大部分生產原料來自阿壩州,目前產品熱銷全國各地,其中很大一部分目標客戶為川西、川藏自駕旅游群體,對于宣傳阿壩文化旅游、助力當地群眾增收起到了積極作用。”旺福王公司董事長王剛說,目前該公司直接吸納民族地區就業人員10余名,實現人均年收入近4萬元。
兩地資源是發展的“養分”,發展“紅利”也要讓兩地共享。
記者了解到,德阿產業園建立了園區利益讓渡機制,明確德阿兩地投入按6∶4比例分擔,稅收按4∶6比例分成。數據顯示,德阿產業園202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04億元,入庫稅收12.2億元,稅收收入在全省“飛地”園區排名第一,其中分配給阿壩州稅收7.47億元、同比增長61倍,以德阿產業園區為主的飛地園區拉動阿壩州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7%。
帶動效應是明顯的。“阿壩州以縣為單位,建立‘誰引進、誰受益’協同利益分享機制,小金縣、阿壩縣等已招引入園項目5個;綿竹市、九寨溝縣共同打造九綿文化旅游產業園,202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4億元,九綿兩地共享稅收分成近1000萬元。”德陽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德阿產業園已經實現“1+1>2”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讓阿壩州在園區建設中得到更多發展紅利,也讓德陽市高質量發展基礎越來越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