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首個國家級高寒濕地公園管護員:愛綠護綠,以巡護濕地為樂
2023-11-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 分享: |
中新網青海黃南11月24日電 題:青海首個國家級高寒濕地公園管護員:愛綠護綠,以巡護濕地為樂
作者 劉洋
11月初,從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縣城向東出發60余公里,車行駛于賽爾龍鄉境內的青海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遠處李恰如山奇峰聳立,山腳下草木蕭疏,牛羊成群,西傾山發源的洮河水,淌過草原上的河道。
曲折東流入甘肅境內的洮河,又名“碌曲”,是黃河上游第二大支流,為河南縣境內唯一的不凍河。以洮河命名的青海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2018年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入列“國家濕地公園”,成為青海省首個國家級高寒濕地公園。
一大早,管護員斗格加和25名管護員一起沿著洮河逆流而行,看到垃圾便順手撿起裝進編織袋中。今年55歲的斗格加,是黃南州河南縣賽爾龍鄉尕克村的村民,2016年開始,他成為濕地區域內的一名管護員,至今已經堅守8年時間。“我生長在這片土地上,一草一木就像我的孩子一樣。”
尕克村位于洮河源頭,在洮河河畔居住了半輩子的斗格加說,“洮河滋養了這里的牧民,肥沃的濕地草原為牛羊提供了鮮嫩的牧草。”管護員的工作對于當地牧民來說再熟悉不過,除了做好濕地公園內巡護工作外,還要記錄好公園管護巡護日志,并按照月度和季度對生長的植物以及出沒的野生動物確定其分布特點和位置。
“同時還要對具有特殊意義的濕地區域進行面積、類型、分布的調查,在旅游季、蟲草季、雨季等容易導致人畜安全隱患的季節,進行重點巡護排查并在特殊時間節點設置卡點長期巡護,杜絕各類安全事故的發生。”斗格加介紹。
管護員們一路走一路看。立冬時節的賽爾龍鄉已寒風刺骨,管護員們頭上包裹著厚厚的圍巾,羊皮材質的藏袍外裹著工裝。“最冷的時候有零下18度左右,雖然嚴寒,但是每次巡護的時候心情都很愉快。”斗格加說,這么多年從沒有想過放棄,嚴寒阻擋不了大家要保護這片生態的信心。
聊起工作狀態,斗格加習慣地用數字來比較。“早晨八點出發,每兩日開展一次巡護,人均3萬畝的標準進行責任片區分工,每月出勤至少15次以上……”截至目前,像斗格加一樣的管護員平均每年完成管護巡查工作4400次,他們在各自負責的區域撿拾垃圾,觀察山水林草及野生動物,同時配合管護中心開展濕地公園科普宣教工作和科研監測工作,現身說法當起了“老師”與“監測者”。
如今,洮河源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已聯合生態管護員完成科普宣教進牧戶280余戶,受益人數達670余人。完成科普宣教進社區13次,受益人數1600余人。每年完成各項科研監測工作11次,已記錄動物活動狀況95次,建設試驗站1處,采集濕生植物、特有植物種子120份。
“通過濕地管護員的工作,當地牧民積極參與到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建設中,在公園巡護、宣傳、監測等項目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既看護了家園,又得到了收益,實現了濕地保護與當地牧民和諧共生。”青海洮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管理服務中心辦公室主任葉仲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