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禮康巴大地】探秘田園白藏房:保護傳統村落的現代意義
2023-06-25 來源:中國西藏網 | 分享: |
在距離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亞丁不足百公里的國道旁,有一座美麗的小城,蜿蜒于峽谷的碩曲河穿城而過,河兩岸星羅棋布點點白藏房,漫山遍野的格桑花,掛滿枝頭的梨子,一幅夢幻般的藏式田園風光圖躍然眼前。這便是位于川西的甘孜州鄉城縣。
圖為四川省甘孜州鄉城縣的傳統村落田園風光和白藏房 攝影:夏炎
鄉城,藏語意為“手中的佛珠”。6月9日,中國西藏信息中心調研采訪組驅車來到鄉城時,出生、成長、工作在甘孜,美麗開朗的藏族姑娘扎西拉姆告訴筆者,“鄉城的白藏房和道孚的民居是甘孜比較有特色的建筑,一南一北”,“道孚因為是鮮水河地震帶,所以多為‘崩科房’,比較抗震;而鄉城因為是農區,每年收獲的季節,鄉城人會挖掘本地特有的白泥和上水,用盛酥油茶的壺從屋頂澆灌下去,慶祝豐收,稱為‘白色灌禮’”。
據了解,這種儀式,一來具有保護墻體、防水防漏的作用;二來具有美觀美化的效果。最有意義的是,鄉城人相信,每年一次“白色灌禮”,是極具文化意義的民俗儀式。而對于傳統村落白藏房的保護,在新時代的鄉村建設規劃中同樣有著不容忽視的現代意義。
圖為鄉城縣香巴拉鎮色爾宮村 鄉城縣文旅局供圖
藏族人文歷史與現代旅游經濟相融合
“白色藏房”是鄉城最重要的人文品牌之一,鄉城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累了豐富的建筑實踐經驗,在當地藏式建筑基礎上,融合了納西族、漢族等民族建筑藝術特點,形成了與康巴高原其它地方相比獨具一格的建筑風格。鄉城民居,大多是土墻房,從古至今,都有在墻體上涂染白堊土料的習俗,因此被美譽為“田園白藏房,凈土香巴拉”。2020年11月,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孜州鄉城縣為“中國白藏房文化之鄉”。
民居建筑作為文化載體,其特色和功能的保存程度是當地傳統村落的直接體現。有研究發現,鄉城的白藏房多以服務當地社群為主,主要功能包括居民的住房、農作時的必備建筑、牲畜養殖場所等,少量兼作接待游客之用。
據了解,當地除了已建成“皈院”等精品民宿外,目前鄉城縣正在建設“博康噶布”“非梵”等高端精品民宿。采取政府補貼、群眾自建方式,打造民宿旅游項目,實現“白藏房文化”與“敬貓”“笑宴”等傳統特色文化高度融合,使民宿旅游項目成為群眾致富增收的又一長效主導產業。
圖為甘孜州鄉城縣田園民宿“皈院”的內景 攝影:夏炎
老房如寶講述民族團結的紅色故事
甘孜藏族自治州是紅軍長征最早進入的藏族聚居區,紅軍三大主力長征期間都經過此地。紅軍長征在甘孜的活動時間長、區域廣,留下了大量的遺址遺跡和寶貴的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鄉城的白藏房也是這段歷史的重要見證和文化載體之一。
1936年,紅軍長征經過鄉城縣,受到了桑披寺內僧眾的熱情歡迎與接待,主動接納傷員、籌集運送糧草、為紅軍帶路送行,為我國革命貢獻了巨大力量,譜寫了民族團結的壯麗史詩。當年5月13至20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第六軍團在鄉城駐扎休整時,軍團首長蕭克、政治委員王震等眾多官兵,就住在南生家的白藏房里。多年來,在鄉城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以及源于房主本人對中國革命歷史意義的了解與熱愛,至今老白藏房依然保存完好,并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得以更好地維護。
圖為2023年6月9日,中國西藏信息中心調研采訪組來到甘孜州鄉城縣瞻仰紅軍長征紀念館 攝影:夏炎
保護白藏房村落助力推進農牧區現代化
鄉城屬于半農半牧區,一直以來傳統的農牧業是其發展的主要方式,維持著自給自足的水平。近年來,在中央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下,鄉城按照“注重風貌改造,提升城鄉形象”的思路,緊扣白色藏房主旋律,將城鎮化進程與旅游產業發展有機融合,協同推進多樣化的鄉村經濟結構,勢必將創造出更多更大的豐收。
鄉城縣域的傳統村落注重民族特色和文化傳承,以藏族文化為主,融合納西族文化元素,使全縣白藏房真正做到了因地就勢、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布局合理,不斷開拓發展空間,帶動當地群眾增收致富,釋放更大創造動能和消費潛能,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白藏房村落的傳承保護以及功能的轉換與延展,是立足農牧文明歷史底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時代要求的創新嘗試。
站在215國道路邊眺望,遠處雪峰皚皚、林海蒼茫,近處山翠環繞,白藏房猶如顆顆明珠矗立其中。在保護這片傳統村落的白藏房故事中可以感受到當地人民的熱情和智慧,領略到甘孜民居建筑的魅力,以及香巴拉秘境旺盛的生命力。(中國西藏網 記者/夏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