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甘南州:何以成為網紅打卡地
2023-06-15 來源:中國農網 | 分享: |
引言:甘南藏族自治州堅持以新資源觀為引領,深挖綠色、紅色、民族特色等多彩資源優勢,既尊重和保護本土居民生活方式,又整合獨特資源吸引外地游客,努力在統籌平衡生態、穩定、發展三者關系的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地方特色資源的市場價值,推動實現甘南州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積極探索。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王壹
沿著“洛克之路”自駕,白天遍覽群山、河流、草原、牛羊,夜晚觀賞《相約拉卜楞》等大型傳統藏文化歌舞晚會……四時之景不同,其樂亦無窮。
這里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全國九大重點林區之一、全國十個藏族自治州之一,曾榮獲“最能釋放自駕游愛好者的激情榜”第一名的甘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簡稱甘南州)。甘南州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帶,古絲綢之路河南道與唐蕃古道于境內交織。在這里,雪域高原與黃土高原相遇,漢藏文化交融,自然與人文輝映,雄奇壯麗的自然風光和璀璨秀麗的民族文化吸引著八方來客。
今年“五一”假期,甘南州迎來鄉村旅游“開門紅”,游客和收入均創歷史新高。甘南州副州長郭子文告訴記者,“五一”小長假期間,甘南州累計接待游客41.19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8689億元,旅游經濟已經成為當地最為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
甘南州成立70年來,逐漸從交通閉塞、與世隔絕變成自駕愛好者聚集地、網紅打卡地,這種“從無到有”的變化是如何發生的?近日,記者深入甘南州,探尋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發展的經驗“密碼”。
臨潭縣冶力關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資料圖
好生態就是好資源
囿于自然條件所限,甘南州無法像其他地方一樣,通過工業化開發等“大刀闊斧式”方法發展地方產業,那就要另辟蹊徑。甘南州委、州政府進行了“逆向思維”思考:甘南州生態資源優勢明顯,這就是產業發展最大的潛力所在。好生態其實就是發展鄉村旅游容易忽略的資源!
如何將良好的生態變成寶貴的發展資源?甘南州確立了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整治“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發展戰略。在保護好生態的同時,把當地人居環境整治好,吸引更多的游客來體驗和消費是甘南州產業謀劃的一步妙棋。
鄉村旅游既是傳承與發展優秀民族文化和鄉村文化的有效途徑,又是促進農牧民擺脫貧困和改善生活環境的重大民生工程。2021年初,甘南州啟動全域無垃圾、全域無化肥、全域無塑料、全域無污染、全域無公害的“五無甘南”創建行動,持續放大“環境革命”品牌效應,邁出了“搶占生態文明制高點、打造綠色發展升級版”的堅實步伐。
“近年來,在甘南州鄉村旅游‘一十百千萬’工程、生態文明小康村、‘五無甘南’的打造中,全州各縣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整合各類項資金統籌實施巷道硬化、村道拓寬建設工程等改造項目,村容村貌顯著提升,為甘南州發展鄉村旅游奠定了重要基礎。”郭子文表示。
據介紹,“一十百千萬”工程指甘南州將按照“1年取得明顯進展、3年實現重大突破、5年完成建設任務”的目標要求,做大做強“全域旅游無垃圾·九色甘南香巴拉”特色品牌,著力打造15個叫響全國的文化旅游標桿村,探索創建100個全省一流的全域旅游專業村,加快建設1000個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創新培育1萬個精品民宿和星級農家樂。甘南州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頂層邏輯已然明晰,“生態資源化、資源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理念逐步落地生根。
5月7日,下了一夜雪后的甘南州政府所在地合作市一片銀裝素裹,氣溫達到了零下1攝氏度。推開窗放眼望去,所有建筑都披上了一層潔白的“面紗”,遠處的山丘白雪皚皚,牦牛漫步于山丘之上。記者一行從海拔2900米出發,車輛沿著曲折蜿蜒的山路螺旋式前進,一望無際、高低起伏的皚皚雪山漸入眼簾。兩小時后,抵達海拔3300米的碌曲縣尕海鎮尕秀村。
尕秀村坐落于碌曲草原腹地,是一個集高原生態與草原風光于一體的純牧業村,牧民們世世代代過著“逐水草、牧牛羊”的游牧生活。
2003年以前,尕秀村的村民大多還沿襲傳統游牧生活方式。人畜混居、環境臟亂差,看病、上學、養老都是難題,這些老大難問題長期困擾著當地村民。近年來,隨著游牧民定居工程的實施,甘南州全面改善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大幅度提升鄉村養老、醫療、教育等條件,村民生活品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尕海鎮黨委書記王麟告訴記者:“這幾年,在人居環境整治基礎上,村里開始從單一發展傳統畜牧業向多產業協同發展轉型,既讓原始生態資源得到充分保護,又因地制宜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推進傳統畜牧業轉型升級,又讓其他產業充分發展,拓寬農牧民收入渠道。”
經過不懈努力,尕秀村建設起了智慧牧場、草原帳篷城、游客服務中心等,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一體化的鄉村旅游產業鏈。“躍下馬背搬定居、收起牧鞭建景區”,曾經貧困落后的尕秀村完成了它的驚人蝶變,叫出了“高原生態旅游第一藏寨”的鄉村旅游品牌。2019年,尕秀村成為國家AAAA級景區;2020年,尕秀村被確定為“甘南州文化旅游標桿村”;2022年,尕秀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游客在卓尼縣尼巴鎮江車村身著民族服裝,游覽車巴溝美景。 資料圖
讓好資源變成好產業
游客數量大幅增長,讓農牧民們的“腰包”鼓了起來,但是另一個問題緊跟著出現了:現有的農牧民家庭接待能力有限、沒有足夠的停車位、各家民宿參差不齊、游客看一圈就走……如果良好的資源沒有形成“合力”,必將制約甘南州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只有將資源產業化,讓鄉村旅游的各個鏈條都“強壯”起來,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甘南州鄉村旅游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資源產業化需要專業化團隊進行規劃設計,提升服務水平,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以尕秀村為例,為了破解這些難題,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村里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旅游餐飲管理企業,建起了中央廚房,對牧家樂民宿服務統一標準、統一管理;不僅保證了服務品質,也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
2022年,當地通過招商引資引入專業旅游經營管理團隊,實行尕秀帳篷城、游客中心、村北口購物點等旅游基礎設施外包,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旅游業態設施,并逐步開發新的旅游景點,增強旅游設施“硬實力”,提升旅游服務“軟實力”,逐步擴大尕秀村旅游影響力。
甘肅九色香巴拉旅游文化開發有限公司便是在這時入駐的第三方企業。公司董事長楊海金曾經在深圳工作,九年前回到家鄉甘南投資興業。
“隨著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以及獨特的游牧文化深入發掘,甘南州的鄉村休閑游潛力正在釋放。”楊海金說,目前公司已經在夏河縣打造出了甘加生態露營地和安果民俗村等多個品牌項目。
依托當地優美的生態環境,楊海金投資建設的“尕秀云谷”項目,開始與北京等大城市的專業旅游平臺合作,為迎接高原鄉村旅游熱做好準備。“未來,我還要打造‘中國露營谷’,建設一些高端民宿來留住更多游客,把這里的花海、石山等轉化成更多的經濟效益,為游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促進產業運營效益提升和農牧民就業增收雙贏。”楊海金說。
“確實不一樣了,有專業團隊幫助,農牧民更加有了底氣,再也不為服務跟不上犯愁了!”尕秀村依托獨特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文旅資源,持續對全村進行景區化提升改造,村民們對發展鄉村旅游贊不絕口。
“我們在突出藏族特色、注重保持原生態鄉村風貌的基礎上,引入星級酒店標準,提升居住舒適度,同時推出中央廚房配餐、沉浸式體驗和民俗特色活動,為游客帶來深度旅游體驗。”王麟說。
如今的尕秀村,有山有水有風景,有吃有玩有樂趣。全村393戶1910人,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6年的6700元提升到2022年的1.75萬元。
如何破解游客看一眼、吃一頓就走,鄉村旅游“叫好不叫座”的難題?甘南,回答了這個問題。以風光吸引人,以民俗留住人。發展鄉村旅游產業,青山秀水是基礎,尊重和保護本地居民生活方式,充分挖掘民族特色文化才是留住游客的“密碼”,這也讓外出務工的年輕人陸續“回流”。
雨后的清晨,連綿起伏的綠水青山掩映在云霧繚繞中,片片云海仿佛一條蜿蜒的飄帶穿過峻拔茂然的林木。云霧雪山之中,有幾只雄鷹在空中盤旋、鳴叫,讓人仿佛置身于武俠小說中所描繪的世界中。
這里是迭部縣益哇鎮扎尕那村,平均海拔2800米,氣候高寒陰濕,無霜期短。全村所轄面積13.5萬畝,有東哇、業日、達日、代巴四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01人。該村因“洛克之路”被遠播海外。在今年“五一”假期中,扎尕那景區共計接待游客超過5萬人。
早在1925年,《美國國家地理》探險家約瑟夫·洛克來到迭部縣城,在看到迭部的秀美山川時曾寫道:“我平生未見如此綺麗的景色。如果《創世紀》的作者曾看見迭部的美景,將會把亞當和夏娃的誕生地放在這里。”從卓尼扎古錄鎮到扎尕那,洛克走過的路被稱為“洛克之路”,近年來逐漸成為甘南州自駕旅游的一條經典路線,也被稱為“中國最美100公里”。
迭部縣委書記焦維忠告訴記者,隨著傳統民俗保護與基礎建設投入的持續加大,扎尕那村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2017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8年被原國土資源部評為“國家地質公園”,2020年獲“甘肅特色氣候小鎮”稱號、被評為國家AAAA級景區。
這些成就為當地農牧民提供了更多就業崗位和收入來源。生態保護起來了,“綠水青山”真正變成了“金山銀山”。隨著鄉村旅游不斷發展,當地的年輕人再也不需要背井離鄉打工謀生了。今年30歲的楊堅草就是變化的受益者、參與者。
楊堅草從小便生活在扎尕那景區中的村落里。在她兒時的記憶中,村里景色雖美,但是交通卻十分閉塞,村民們世代生活在這里,靠山吃山,放牧耕作,日復一日。而且,由于藏民們很多都是游牧生活,每當遇到刮風下雨、風雪冰雹都只能躲在人工搭建的帳篷中,生活環境惡劣,收入勉強維持生計。
隨著甘南州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旅游的發展,讓這里的農牧民意識到,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原來他們世代生活的小地方也可以“搖身一變”成為游客羨慕的“天堂”。鄉村旅游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也不必再背井離鄉外出務工了。
大學畢業后,楊堅草回到家鄉工作,經過迭部縣文旅部門的選拔招聘,成為一名專職導游,專門講解這里的民俗歷史和特色文化。“我大學時專業就是旅游管理。以前從來沒想過從小生活的地方竟然也可以成為景區,并且吸引這么多的游客,所以一畢業就回來了。我覺得導游這個職業很‘高大上’,能把我從小的生活和家鄉的歷史文化介紹給大家,讓全國各地游客們了解一個全新的迭部。”楊堅草說。
如今,像楊堅草一樣的很多年輕人都回到了家鄉,并且有著不錯的工作和收入。除了楊堅草吃上了“旅游飯”,她的父母、哥哥、嫂子都在周邊開起了農家樂,一大家子在一起其樂融融。
楊堅草和家人的生活變化也是甘南州發展旅游給當地農牧民生活帶來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2022年,扎尕那村累計接待游客超過100萬人,當地村民吃上了“生態飯”“旅游飯”,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4萬元。
“不僅如此,村里還引進了第三方運營公司,每年還給村里分紅30萬元,不僅提高村集體收入,還解決了部分村民就業。”益哇鎮黨委書記周濤說。
民俗文化在傳承保護中煥發新機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景區景點只有賦予文化靈魂之后,才能實現由景區景點向旅游產業的轉變。對于甘南州來說,民族文化和紅色歷史是助力鄉村旅游特色產業發展的兩張“王牌”。
鄉村旅游的發展讓甘南州各地的民族文化價值得到了充分挖掘,同時讓當地農牧民通過傳承保護民俗文化,轉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收入。
5月8日下午,臨潭縣下河灘村洮繡傳承開發有限責任公司120平方米的洮繡生產車間內,今年33歲的馬孩拜正坐在機器旁,熟練地在繡制花紋。圓形布板上的花紋樣式栩栩如生,這些樣式可以應用到被罩、門簾、枕頭、荷包等傳統繡品之中。
“洮繡既要講究針法,又要講究繡法,真的不容易,我也是最近學會的,我正在繡的花紋是要用在被罩上的,做好后就有400元提成,3天就可以做出來,在家門口就可以賺錢了。”馬孩拜說。
鄉村旅游沒發展起來之前,馬孩拜只能在家帶帶孩子、照顧公婆,全家收入都靠在外打工的丈夫。現在不一樣了,工作車間開到了馬孩拜家門口,步行上班僅需20分鐘。馬孩拜告訴記者,“現在,孩子由公婆照顧,丈夫在縣城打工,自己在家門口可以賺錢了,不影響照顧家庭,還學了一門手藝,真是一舉三得!”
洮繡,是黃河上游第二大支流——洮河兩岸地區婦女制作的刺繡的統稱,主要在臨潭、卓尼等縣流行。
洮繡傳承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丁桂英同時也是下河灘村副主任,近年來在臨潭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開辦了公司,帶領當地婦女把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把洮繡文化和旅游文化相結合,創作了一批獨具洮州特色的旅游刺繡精品。
“我們主營各種洮繡產品,包括手工串珠、床上用品、婚慶用品、各種抱枕、掛錦、小擺件、鞋襪等,產品主要銷往云南、四川、青海及甘肅,不僅帶動了周邊婦女就業,而且還把民族特色文化發揚光大。”丁桂英說。
此外,甘南州還涌現出了主營民族工藝銅器產品的設計、加工、銷售的臨潭縣雙龍民族工藝銅器加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洮硯的卓尼縣洮硯產業園、洮硯文化一條街,舟曲縣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東山轉燈”“多地舞”等,這些都實現了民族特色文化與旅游產業的有機融合。
這些民族特色文化與鄉村旅游的融合引起了“依文·中國手工坊”的興趣。“依文·中國手工坊”深耕民族文化近20年,堅持對散落各地的中國傳統手工藝術進行發現、整理、創新、應用。
“依文·中國手工坊”項目負責人張倩認為,在民族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甘南州基于自然風光元素、豐富的少數民族元素等特色,讓洮繡、舟曲刺繡、唐卡、洮硯、銅器加工等手工藝產品以時尚化、市場化的產品形態走進市場,針對旅游客群和都市消費者文創產品需求,以“甘南禮物”產品設計研發、手工藝帶頭人產品設計提升培訓、打造“甘南禮物”品牌集合店、打造城市級國潮藝術節活動等方式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助力民族文化與鄉村旅游業態充分融合。
新資源觀拓展新產業
甘南州不僅僅是生態樂園,也是革命圣地。有了“革命圣地”這一基因,甘南州就可以進一步深化其文化價值,將生態綠色文化、革命紅色文化、民族多彩文化相融合,讓特色更鮮明。甘南州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引導全州科學規劃、準確定位,將紅色文化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推出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在吸引游客的同時,也帶動線路周邊的農牧民增收。
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勝地卓尼縣木耳鎮博峪村為例,博峪村位于卓尼縣城東南部5公里處,共827人。作為卓尼土司“博峪衙門”遺址所在地,博峪村是該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示范點和著力打造的三個叫響全國的文化旅游標桿村之一。據了解,卓尼土司制度歷時530多年,是甘肅藏族土司中沿襲時間最長、管轄地域最廣、人口最多、影響最大的土司之一。博峪村內目前還保留有楊土司“博峪行宮”遺址,俗稱博峪衙門。
1935年,紅軍長征轉戰西南,北上抗日,途徑卓尼,在遭遇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的危難關頭,時任卓尼第十九任土司的楊積慶拒絕執行國民黨阻擊紅軍的指令,反而迅速修復已損壞的絕壁棧道,使紅軍順利通過,并在荒廢的土屋中留置30萬擔糧食,幫助紅軍穿越天險臘子口向洮岷進軍。
一樁樁生動真實的歷史在這里被記錄、傳承、被講述。慕名而來的游客也能從村里年長的村民那里了解他們祖輩的紅色故事。
紅色旅游帶來火熱的經濟效益,也吸引了眾多民宿運營者選址這里。在博峪村聚賢莊農家樂中,丁文琰正在為今年從農戶那里新租下來的房屋進行裝修,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旅游旺季。
丁文琰告訴記者,房屋的主人外出打工,因此便閑置下來了。她以每年6萬元的價格從農戶那里租下來,準備開辦農家樂。“依托周邊的紅色旅游資源,我們也做好了接待游客的準備!”丁文琰對未來農家樂的發展信心滿滿。
據木耳鎮黨委書記何曉東介紹,博峪村在推進鄉村建設、鄉村旅游、鄉村產業發展中,按照“生態旅游+紅色旅游+餐飲服務”的發展模式,新建了占地1500平方米的紅色土司文化廣場和12座土司歷史記憶雕塑群,將紅色資源、紅色記憶、紅色基因與旅游服務業緊密結合起來,為廣大游客提供了一個了解歷史、弘揚革命精神的服務平臺。
自博峪村黨建文化廣場建成以來,甘南州累計197個黨支部在此開展了黨性教育和各類主題黨日活動,間接帶動周邊農(藏)家樂就業增收。
除卓尼縣外,還擁有毛澤東舊居的迭部縣旺藏鎮茨日那村等紅色旅游景點。這些紅色景點也發揮著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堡壘作用,吸引著一批批的參觀者和學習者。
整合資源再出發
“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關鍵是重新整合資源,進而形成全域各種旅游產品的聚集,打破城市旅游或單個景點旅游的格局。鄉村旅游線路推出后,就要提升全域旅游服務水平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中央民族大學管理學院旅游管理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瑛認為。
整體來看,甘南州發展鄉村旅游找到了生態、發展、穩定三者同時兼顧的合適路徑,值得其他民族地區借鑒。
同時也要看到,受多方面原因影響,甘南州在提升鄉村旅游服務水平過程中還是面臨一些發展瓶頸,如文化引領、產業支撐、景區服務等能力建設還不強。
面對這些難題,接下來如何發展?張瑛認為,與過去相比,甘南州游客出行路線和旅游方式具備了“多、散、廣”的特點。因此,就要求甘州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體系。“一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如旅游配送和咨詢服務系統、旅游信息服務系統和停車場等公共停車系統。另一方面,必須以創新為動力,發展智能旅游,發揮互聯網的強大作用,努力通過云計算、物聯網等高科技技術提供更多精細化服務。”張瑛說。
“鄉村旅游發展需要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宏觀產業體系支撐,其中建立一個旅游發展委員會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全州各部門如經貿委、發改委、文化局、文物局、農業農村局等都應全部自覺地協同于全域鄉村旅游發展。”張瑛建議。
張瑛表示,要構建民族地區鄉村旅游產業的新發展觀。通過完善鄉村旅游產業鏈條,提升全域旅游服務水平,探索建立全域化的旅游管理合作機制。一要有效協調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形成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的強大向心力;二要不斷推陳出新,創新性地使用新技術和手段,在適應市場變化的同時推動旅游產業新發展,保持旅游發展的蓬勃朝氣。”張瑛說。
甘南州鄉村旅游未來要怎么做?甘南州人大常委會主任扎西草表示:“甘南州將牢牢把握住‘生態資源化、資源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這一民族地區發展鄉村旅游的‘金鑰匙’,努力在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將生態資源的市場價值進一步發揮,推動甘南州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為民族地區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做出更多探索嘗試。”
甘南州鄉村旅游想以什么樣的品牌形象對外展示?州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旦智杰認為:“既要展示獨特性,又要體現多元性,將甘南州的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態文化以及8縣市的地域文化等都融入其中,全面展示甘南獨特豐富的文化魅力。”
截至2022年底,甘南州已建成高標準建設文化旅游標桿村17個、全域旅游專業村103個;建設生態文明小康村2121個,覆蓋率達到73%,其中具有旅游功能的生態文明小康村70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