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江源頭夾金山村——走上“紅綠融合”振興路
2023-04-27 來源:四川日報 | 分享: |
俯瞰寶興縣磽磧藏族鄉夾金山村。 黃剛 攝
青衣江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薛維睿
4月20日,從雅安市區驅車前往寶興縣,青衣江水一路奔流。約3小時車程,記者抵達寶興縣磽磧藏族鄉夾金山村。青衣江東源始流段正是在這附近的青衣江源景區發源。
這里是夾金山國家森林公園的核心地帶,森林覆蓋率超過86%,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是頗具盛名的“森林康養之地”。如今,依托當地河流、森林等綠色資源,以及當年紅軍長征遺跡遺址等紅色文化資源,夾金山村找準發展方向,走出了一條“紅綠融合”的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綠色資源引領產業興旺
“從過去到現在,我們這兒的江水始終清澈見底。”夾金山村黨總支副書記王代華頗為得意地說,“我們從小就喝這里的水,沒有人會破壞它。”
對于世代生活在青衣江源頭的夾金山村村民來說,綠水青山都是大自然的饋贈,滋養著這里的繁盛草木,帶動了全村產業發展。
行走在村子里,記者放眼望去,藍天白云下,成群的牛羊在平坦寬闊的草地上悠閑吃草,遠處是巍峨高山,高低錯落,綿延向更遠方。
“只要有山有草的地方,就有我們的牛羊。”王代華介紹,夾金山村是典型的半農半牧區,以畜牧養殖為主,“在海拔2000到4000米的云海牧場,牛羊喝的就是江水,順著水流,它們自己就能找到上山的路。”
除了養牦牛、西門塔爾牛等,當地村民近年來也開始養殖藏香豬。接受記者采訪時,村民王富彬正在自家1400平方米的豬舍里給藏香豬喂食。“我們的藏香豬都是半散養的,當下主要喂牧草、玉米等,等到5月草木茂盛了,就會把它們放養到高山牧場。”
王富彬是夾金山村藏香豬養殖創業的代表。2018年,看準了藏香豬的市場優勢,王富彬引進了20余頭藏香豬,如今已繁育到600多頭。接下來,他還計劃建設更加規范化的養殖場地,擴大養殖規模。“我們打算跟電商合作,讓更多人了解夾金山村的藏香豬。”
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夾金山村畜牧業發展迅速。目前,全村存欄牦牛超過1.2萬頭、存欄藏香豬超過1.43萬頭。
紅色文化帶動旅游發展
磽磧湖畔,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紀念碑高高矗立,青山綠水間,這座深紅色碑石格外顯眼,不少游客停下腳步“打卡”留念。從這里一路而上,夾金山村還分布著紅軍誓師坪,紅軍井及毛澤東、朱德長征舊居等紅軍長征遺跡遺址。
從夾金山村村口到海拔4114米的夾金山埡口,一路都能見到前來實地感受長征精神的參觀者。在這條通往夾金山的必經之路上,大大小小的藏家樂十分別致,引人駐足。據統計,如今夾金山村已有民宿60余家。
一棟三層樓高的藏式傳統民居格外熱鬧。“這是當地出名的‘阿泰藏家樂’。”王代華介紹,“老板阿泰和老板娘能卡曼都是我們村的‘紅人’。”
2004年,在外地賣皮鞋、跑運輸的阿泰回到夾金山村并建起一棟藏式小樓,想著在家門口靠藏家樂吃上旅游飯。“剛開始生意一般,身邊的人也不理解。”阿泰說,隨著生態觀光和紅色旅游發展,藏家樂的人氣越來越旺。
精通紡織牦牛毛手藝的能卡曼,還創立了“能卡曼婦女微家”,帶動村里婦女制作手工藝品。這些民族風味濃郁的藏族服裝、牦牛毛頭帕、腰帶及各類文創產品,深受游客喜愛。
近年來,夾金山村進一步挖掘利用紅色文化,成立寶興縣澤根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與四川長征干部學院雅安夾金山分院合作,以紅色文化、藏鄉文化、農牧文化、鄉村旅游文化為核心,大力發展紅色教育培訓、自然教育等“紅綠融合”的旅游產業。
記者手記
讓更多人了解這里的山水人文
這個月,“磽磧花腰帶制作技藝非遺工坊”的牌子,剛在阿泰藏家樂掛上。心靈手巧的能卡曼,是花腰帶編織技藝的傳承人。
在能卡曼的非遺工坊里,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元素結合的各種文創產品琳瑯滿目。藏家樂的一旁,一棟嶄新的小樓正在建設,這里未來將作為傳習館,進一步推動當地自然教育、傳統工藝研學等發展。
在阿泰的鼓勵下,能卡曼曾加入“鄉村之眼”項目,她拍攝的作品呈現出雪山草甸的壯美風光,記錄下當地群眾的盛大節慶,講述了鄰里間互幫互助的濃濃親情。這部頗具濃郁鄉土風情的紀錄片,已到全國多地,乃至海外參加影展,讓更多人了解磽磧藏族鄉和夾金山村。
“這里的山水養育了我們,我對家鄉的熱愛始終不變。”能卡曼說,希望將夾金山村的藏鄉文化和農牧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這里的山水自然和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