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援青海醫療團隊:為高原民眾開出“治未病”處方
2023-04-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煜歡 朱凌捷 | 分享: |
浙大一院專家在海西州開展義診。浙大一院供圖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下稱海西州),56歲的牧民張華(化名)患有十多年的高血壓和高血脂。今年以來他偶爾出現活動后頭暈、眼睛發黑的情況,但一直沒有就診。不久前,他看到“海西州腦卒中高危人群早篩早治”公益項目的宣傳海報,得知浙江援青醫療團隊正在開展免費篩查,并對符合條件的人群予以免費檢查和治療,便第一時間來到免費專家門診咨詢。
“這是浙江援青醫療團隊送給海西州人民的一份‘健康禮物’。”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下稱“浙大一院”)黨委書記梁廷波說。
青海省海西州是浙江省的對口援建地,多年來,浙江致力于讓醫療人才組團式向海西州基層延伸,為當地百姓帶來更加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近日,以浙大一院為組長單位的浙江省援青醫療團隊正式啟動了這一公益項目——海西州腦卒中高危人群早篩早治。
去年八月,隨著新一批醫療專家到達海西州,海西州人民醫院院長、浙大一院援青專家單國棟帶著團隊在全院范圍進行了一次深度調研。正是這次像“摸底考”一樣的調研,讓團隊意識到腦卒中是件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
浙大一院專家在海西州開展“傳幫帶”教學。浙大一院供圖
海西州地處高原,高寒缺氧的自然條件、以牛羊肉為主的飲食習慣等,讓當地民眾心腦血管疾病高發。與此同時,在神經介入治療方面幾乎“零基礎”的海西州人民醫院,正面臨基層防線失守的困境。當地民眾發生相關意外時,通常選擇經海西州人民醫院轉院至省會大醫院。但超過5個小時的路程,往往會讓患者錯過黃金救治時間。
腦卒中起病兇險,對患者來說“時間就是生命”。浙江援青醫療團隊中雖有這方面的專家,但單國棟認為“遠水解不了近渴”,于是他們將目光落在了“治未病”上——以公益項目的形式在海西州開展腦卒中的早篩早治。
“你們浙江專家真是做了件‘救命’的大好事。”作為公益項目啟動后的首位獲益患者,張華感慨萬千。彼時,海西州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浙大一院神經外科援青專家嚴敏在為張華做過檢查后發現,其右側頸動脈已經發生重度狹窄,左側頸動脈也有中度狹窄。隨后張華成功接受介入治療,情況良好。
除了上述公益項目,目前浙江援青醫療團隊還在謀劃開展消化道早癌的早篩早治、新生兒眼底篩查等項目。而愈發濃厚的“傳幫帶”氛圍也在海西州悄然蔓延。
最近一段時間,在海西州人民醫院行政樓二樓教室,總是擠滿了前來學習的五官科醫生,大家都爭先恐后地在顯微鏡下對豬眼球進行各類眼部手術模擬練習。原來,海拔高、紫外線光照強的自然條件,讓白內障、眼底血管病變等眼部疾病在當地高發。但當地醫院并沒有獨立的眼科,五官科醫生中也沒有專業從事眼科方向的醫生。
因此,浙大一院眼科援青專家郭東煜搭建起一個“豬眼球練習模型平臺”,通過“師帶徒”的方式手把手教學、一對一幫扶,填補了當地翼狀胬肉切除、皮脂腺囊腫切除等技術空白。“我們希望讓先進的教學經驗在這里生根發芽。”郭東煜說。
不僅如此,浙江援青醫療團隊還創造性地提出“學習型醫院”建設目標:通過搭建數字化圖書館,讓學習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為海西州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提供與浙大一院同質化的醫療資源,以及前往浙大一院輪訓的條件。
4月,海西州人民醫院第一批10位醫護人員到達浙大一院開展學習。跨越山海的情誼還在延續,高原民眾的健康生活正愈發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