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甘川滇四省聯動報道|黑頸鶴之旅 生態美之路
2023-04-20 來源:華西都市報 | 分享: |
開欄語
黑頸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我國西部地區特有的野生動物,每年3月中下旬遷徙到繁殖地,10月中下旬又南遷到越冬地,往返于青海、甘肅、云南、四川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長、繁殖在高原的鶴。作為青藏高原濕地的“風向標”,黑頸鶴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為展現各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讓更多人關注黑頸鶴這一珍稀物種,青海西海都市報、四川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云南春城晚報(開屏新聞)、甘肅蘭州晨報(奔流新聞)等四家主流媒體,聯合推出“黑頸鶴之旅生態美之路——青甘川滇四省聯動報道”。
四川若爾蓋迎來黑頸鶴“戀愛季”。
點位四川若爾蓋濕地
冰雪消融的若爾蓋 迎來黑頸鶴“戀愛季”
若爾蓋濕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高原泥炭沼澤濕地,也是黑頸鶴最重要的繁殖地。自2019年以來,阿壩州若爾蓋縣共計3次累計給30只黑頸鶴幼鳥安裝了微型衛星定位追蹤器。追蹤器可以記錄黑頸鶴遷徙途中的經度、緯度,以及飛行的高度、速度等數據,可進一步獲得黑頸鶴遷徙路線、活動規律以及越冬地和繁殖地等相關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可為有效保護黑頸鶴提供科學依據。
若爾蓋縣濕地管理局科長索朗奪爾基說,監控獲取的遷徙路線顯示,“黑頸鶴去云南、貴州過冬的直線飛行距離有八九百公里,我們觀測到,有一年它們只花了兩天半就飛到了。”
根據近幾年的觀測,黑頸鶴大概每年3月中旬從云南、貴州陸續飛回若爾蓋進行繁殖,“4月底到5月中旬筑巢,5月底到6月中旬開始產卵,7月小鶴陸續破殼而出,10月底11月初時,它們會一兩百只成群,再遷徙到云南、貴州。”索朗奪爾基說。
在若爾蓋花湖濕地深處,巡護員如科是若爾蓋守護黑頸鶴時間最長的人,他與黑頸鶴為鄰16年。在黑頸鶴的“戀愛季”,他會走進濕地,迎接黑頸鶴的歸來。
在如科眼里,守護好黑頸鶴,就是守護好若爾蓋花湖濕地,亦是守護黃河的天然蓄水池。數據顯示,花湖每年為黃河補水44億立方米左右,占黃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7.58%。這里蘊藏著豐富的高原泥炭資源,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和減少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黑頸鶴的重要棲息地、繁殖地和珍稀瀕危鳥類遷徙路線的關鍵節點和中轉站。
2022年5月,四川與甘肅共同創建若爾蓋國家公園獲批,對構建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保障黃河上游地區生態安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有針對性地對核心區牧戶采取一次性補償、季節性限牧還濕補償、禁牧還濕補償、草畜平衡補償等,推動濕地生態保護。
如今,若爾蓋國家公園的黑頸鶴從407只增長到1000只左右,保護區內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由原來的9種增加至17種,越來越多的“高原精靈”愛上了這片高原濕地樂園。(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楊霽月)
這是在青海玉樹嘉塘草原拍攝的黑頸鶴。日代 攝
點位青海隆寶灘
千里追春風?60多只鶴已陸續抵達
4月初,長江源頭的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隆寶灘,依舊是一幅冬日景象。放眼望去,無垠的草原上難覓春的氣息。“今年天氣時冷時熱,黑頸鶴種群抵達時間比去年晚了10天。”玉樹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站長巴桑才仁說,往年這個時候,遷徙到隆寶灘的黑頸鶴基本全數抵達,而今年到目前為止只有幾十只。
隆寶灘被譽為“黑頸鶴的故鄉”,是我國第一處以保護黑頸鶴繁殖地為主的保護區,也是黑頸鶴遷徙途中的主要中轉站之一。截至目前,隆寶灘記錄到的黑頸鶴數量最高達216只,是青藏高原黑頸鶴重要的棲息繁殖地之一。
高原的春天,盡管寒風凜冽、大雪紛飛,但依舊擋不住黑頸鶴的到來。3月底,一對黑頸鶴夫婦不畏艱難,一路飛越喜馬拉雅山,率先抵達隆寶灘。它們的到來,讓沉寂了一個冬天的隆寶灘熱鬧起來。隨著天氣轉暖,隆寶灘的氣溫逐漸上升。從3月底到現在,先后有60多只黑頸鶴陸續抵達隆寶灘。
黑頸鶴的到來,也讓巴桑才仁和同事們忙碌起來。他們每天除了用遠程設備觀察黑頸鶴遷徙動向外,還帶著設備到隆寶灘周邊巡護。巴桑才仁說,每年到了黑頸鶴遷徙季,他們都時刻保持警惕,防止外界的干擾。
春季北遷到隆寶灘的黑頸鶴,主要來自雅魯藏布江流域的西藏、云南等地。“黑頸鶴的一生充滿艱辛和挑戰,我們要保護好每一只黑頸鶴。”巴桑才仁說,作為黑頸鶴的守護者,他和同事們會保護黑頸鶴在隆寶灘度過一段美好的日子。
此時,與隆寶灘相距千里的青海湖,又到了一年的“開湖季”。這個季節,青海湖濕地一片安靜。隨著天氣轉暖,棲息了一個冬天的大天鵝陸續飛走了。難得清靜的青海湖濕地,又迎來了黑頸鶴。
黑頸鶴是唯一生活在高原的鶴類,也是青海省“省鳥”,在青海三江源區、祁連山、青海湖等地有種群分布。隨著生態持續向好,位于長江源頭的隆寶、嘉塘、班德湖等地,黑頸鶴種群數量穩步增加。(西海全媒體記者 趙俊杰)
云南會澤念湖濕地的黑頸鶴。
點位云南會澤念湖濕地
天氣回暖?上千只黑頸鶴啼鳴北歸
一念成水,相思成湖,這里便是念湖。
念湖是位于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大橋鄉和昭通交界處的黑頸鶴自然保護區,原叫躍進水庫,后更名為念湖。
會澤念湖國際重要濕地地處云貴高原烏蒙山區,屬長江上游金沙江一級支流牛欄江流域,面積2260.75公頃,位于云南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東亞-澳大利亞、中亞-印度候鳥遷飛通道上的重要越冬地和中途停歇地,也是黑頸鶴在云貴高原上的固定越冬地之一,每年有超過2萬只水禽在此越冬和停歇。
“來不過九月九,去不過三月三”,這是黑頸鶴與念湖的約定。多年來,農歷九月初九前后,成群結隊的黑頸鶴便會從青海等繁殖地長途跋涉飛來。保護區護鶴員們每年都會專門種植66.67公頃的蔓菁、土豆、蘿卜等黑頸鶴喜食作物,早早地為“小精靈”們備足“口糧”。同時,保護區內有比較適合黑頸鶴等涉禽棲息覓食的淺水沼澤生境達100公頃,里面的小魚小蝦等高蛋白食物源豐富,讓黑頸鶴等越冬候鳥“葷素搭配”,美味不斷。等到來年農歷三月初三左右,天氣漸漸回暖,這群“高原精靈”又呼朋引伴,在高空中啼鳴著北歸,奔向青海、西藏等地,奔向心中的又一方樂土。時間就這樣周而復始,四季輪回。
今年3月,千余只棲息在念湖的黑頸鶴開始大規模北遷。從3月12日開始,會澤保護區黑頸鶴4天遷飛走了85%,遷飛時間和去年一樣。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護鶴員張書剛說:“黑頸鶴遷徙是比較有規律的,它們很善于捕捉外界溫度的變化。今年春節后,念湖氣溫回升較快,黑頸鶴要趕著飛回繁殖地。這個時間非常關鍵,如果錯過了關鍵時間,可能會錯過重要的食物來源和筑巢地點,連帶著影響黑頸鶴后代的孵化時間和生存機會。”
今年1月6日,會澤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聯合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率先完成第四次全國越冬鶴類同步調查。經實地調查統計,會澤念湖國際重要濕地鶴類總計達1716只,比去年的1482只增加234只,其中黑頸鶴數量達到1360只,占全球種群數量的近10%,念湖也成為全國有名的候鳥天堂,成為云南高原上眾多鳥類愛好者游玩、觀賞珍稀鳥類的最佳場所。(春城晚報·開屏新聞記者 蔣瓊波)
甘肅鹽池灣濕地黑頸鶴逐年顯著增加。
點位甘肅祁連山國家公園酒泉片區
黑頸鶴如約而至?暫未監測到亞成體
隨著冰雪消融,天氣逐漸轉暖,4月的祁連山國家公園酒泉片區迎來一年一度候鳥“打卡”。在甘肅鹽池灣濕地,黑頸鶴、斑頭雁、赤麻鴨等多種珍稀候鳥時而展翅起舞,時而嬉戲覓食,呈現出“飛鳥翔集、千鳴百囀”的景象。
“今年至目前為止,已監測到黑頸鶴60多只。黑頸鶴亞成體還未監測到。”近日,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省管理局酒泉分局黨河濕地保護站站長楊巨才說,在全球8條主要候鳥遷徙路線中,東亞-西非、東亞-澳大利亞2條候鳥遷徙路線在鹽池灣交會,使得鹽池灣濕地成為各種鳥類重要的繁殖地和遷徙途中停歇地。在鹽池灣濕地境內,有濕地鳥類64種,優勢種主要有黑頸鶴、斑頭雁、赤麻鴨、紅腳鷸等。其中,黑頸鶴為中國特有種,是世界上唯一僅在高原繁殖的鶴類。每年3月下旬,黑頸鶴北遷到甘肅鹽池灣濕地落腳,它們常常棲息在沼澤地、湖泊及河灘等地帶,4月中旬在這里交配、營巢、繁殖,5月初產卵,雛鳥30天至33天破殼。
“黑頸鶴對愛情十分忠貞,它們終身奉行一夫一妻制,尤其在繁殖期,雌雄黑頸鶴常常輪換孵卵,另一只則會不離不棄地陪伴在身邊。它們共同守護著幼鶴的出生、成長,直到9月底,才會帶領著幼鶴開始南遷,從甘肅鹽池灣濕地遷徙到西藏自治區林周縣境內越冬。”楊巨才說,每年“候鳥先頭部隊”一抵達鹽池灣,管護人員便加大日常巡護力度,濕地資源保護宣傳、森林草原防火、疫源疫病監測、旅游攝影人為干擾因素等成為日常巡護的重點工作,工作人員盡最大努力守護黑頸鶴的“愛巢”。
記者從祁連山國家公園酒泉分局了解到,鹽池灣黑頸鶴種群數量呈逐年顯著增加趨勢,自2013年開展黑頸鶴常規監測工作以來,總體上較為健康穩定,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繁殖種群,種群總數已從2013年的86只增加至2022年的208只。(奔流新聞·蘭州晨報記者 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