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層】李海強:用科技創新解決技術難題
2022-11-10 來源:西海都市報 | 分享: |
李海強。攝影:楊永磊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初冬時節,當晨光灑向大地,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煉油廠已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11月9日9時許,格爾木煉油廠機修車間副主任李海強,接到調度中心的電話:“生產第一車間裝置出現了蒸汽泄漏,需要進行現場故障勘察。”
接到調度指令,李海強立即帶著隊員趕到現場勘察。從8月14日開始,格爾木煉油廠進入閉環管理,這位有著18年黨齡的70后,近三個月來一直堅守崗位,認真把好設備裝置安全生產關口。
“身為黨員,就該堅守崗位、沖鋒在前,用扎扎實實的工作,處理好每一條設備管道出現的故障,保障裝置正常運行。”李海強說,連日來,大家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崗位守正創新、踔厲奮發,為青海油田建設綜合能源高地奉獻力量。
從格爾木煉油廠的一名普通技術工人成長為技術能手,李海強堅守技術崗位21年,在崗位上創新研究煉油介質泄漏應急控制技術,擁有100多種非焊接和10余種焊接污水、蒸汽、煙氣以及各類易燃易爆介質泄漏應急控制工藝、方法和11項國家專利,包括5項發明型專利。
李海強的辦公室里,有一個醒目的書柜,關于石油化工煉制、冶煉設備故障診斷維修、三維機械設計軟件等類型的書籍,將書柜塞得滿滿當當。
“生產一線遇到的一些問題,大多數時候可以在書籍中找到答案,這些書籍是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李海強說。
經過鉆研學習,李海強熟練掌握了機械加工、設備檢修等多方面的技術、技能,在介質泄漏應急控制方面尤為突出,遇到各類介質泄漏時,能夠準確判斷泄漏原因以及介質性質和有可能造成的各種危害,更能及時提供安全分析報告、應急預案以及有效的處理方案,消除安全隱患,取得很好的實際效果,獲得大家的肯定和好評。
他的同事告訴記者,李海強通過刻苦鉆研,應用自己研發的技術成果,解決了一項又一項石油冶煉中產生的泄漏難題。為了快速有效控制生產中各種介質泄漏,李海強在不斷創新的同時,還帶動同事創新,一項又一項技術成果得到大范圍推廣應用,實現了創新的最大價值。
李海強研發的“巨型管道密封裝置”,不僅解決了油氣泄漏,避免焊接中反復穿孔的問題,還適用于各種規格尺寸管道泄漏的應急密封,效果甚佳。這項技術多次用于煉油化工、油氣儲運、水汽供排等行業生產,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在技術崗位上,李海強一次又一次用科技創新解決生產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一有空就在書海中、在車間里、在實驗室里尋找答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李海強說:“任何技術創新成果,沒有中高級技工、技師的參與,都只能停留在圖紙和樣品階段,新時代技術工人的使命,就是把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