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阿壩州:扛起生態保護責任 擦亮凈土阿壩名片
2021-11-22 來源:阿壩新聞網 作者:葉其軍 姜國春 | 分享: |
黃河干流上游流經四川省全部在阿壩州境內,涉及阿壩州阿壩、若爾蓋、紅原、松潘4縣。
干流河長174公里,阿壩州流域面積1.7萬平方公里。阿壩州境內除干流外,還有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各級支流115條,其中一級支流13條,二級支流58條,三級支流40條,四級支流4條。
黃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資源量43.92億立方米,出川斷面水資源量141億立方米,境內產流占出川斷面產流的33.7%,占黃河全流域徑流量535億立方米的8.9%。
這里蘊藏著70億立方米的高原泥炭,在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溫室效應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里是紅軍長征過草地的核心區域,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極高;
這里是高原濕地旗艦物種黑頸鶴的重要棲息地、繁殖地和諸多珍稀瀕危鳥類遷徙路線的關鍵節點、中轉站,每年有近10萬只候鳥遷徙、停歇和繁殖;
……
流經阿壩州四縣的黃河干流均地處高原濕地與高寒草原帶,有天然草地4206萬畝、森林693萬畝、各類濕地875萬畝,占幅員面積的7.5%;有野生動物342種,各類植物資源2600余種,這些是大自然饋贈的瑰寶,也是各族群眾生存、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根本。
作為長江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和國家劃定的重點生態功能區,阿壩迎來重大歷史發展機遇,這方熱土上的人們,正懷揣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用心用情書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阿壩篇章”。
站高謀遠自上而下
——千秋擘畫為黃河
千百年來,歷史演繹著興衰,“凈土阿壩”卻在一輪又一輪永無休止的生命律動中保持著靜謐與和諧。
九曲黃河第一彎
萬里黃河浩浩蕩蕩,蜿蜒盤旋在這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次次將目光投向母親河——黃河,其作為我國第二長河,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黨中央明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發力”的治水思路。經過一代接一代的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黃河治理和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實現了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跡。
九曲黃河第一彎
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同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一樣,是重大國家戰略。
今年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濟南主持召開的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咬定目標、腳踏實地、埋頭苦干、久久為功,為黃河永遠造福中華民族而不懈奮斗。
這一千秋擘畫,為新時代黃河保護治理工作開辟了全新視野;這一重大戰略,必開啟大江大河的“大治時代”,譜寫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全新篇章。
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政治囑托,更是一次千載難逢的使命賦予。保護好長江黃河上游流域生態環境是中央、省委賦予阿壩州的重大政治任務。促進黃河上游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是阿壩州面臨的重大課題、重大機遇、重大工程。
中央有號召,阿壩有響應。
俯瞰高山之巔,方見大河奔涌;立于群峰之上,更覺長風浩蕩。生態保護建設,關系民生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是建設美麗中國、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2018年8月,州委十一屆五次全會上,審議通過了《中共阿壩州委關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的決定》和《中共阿壩州委關于加快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范區的決定》。州委書記劉坪響亮提出了阿壩州加快建設“一州兩區三家園”戰略目標,圍繞新時代新使命新要求,加快建設川西北阿壩生態示范區,著力構建“一屏四帶、全域生態,三地共建、五業同優”發展新格局,為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作出阿壩貢獻。
4月20日,阿壩州委副書記羅振華在九寨溝出席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題會。 記者 唐俊鋒 攝
2021年4月20日,阿壩州召開黃河上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專題會議。州委副書記、州長羅振華赴我州履新的第一個專題會就是專題研究黃河上游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
……
堅定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始終把生態作為立州、興州、強州之本,努力推動川西北阿壩生態示范區建設。我州聚焦“生態的系統性、平衡性、和諧性”,切實抓好草原、森林、濕地、雪山冰川、野生動物、植物、藍天凈土綠水青山“七大保護”行動和“七大治理”工程,下功夫把長江黃河流域的生態治理好、把環境建設好。緊扣州委“6+N”高原特色農牧業產業新體系、“5+N”生態工業產業新體系、“1+6”現代服務業產業新體系,深入研究保持經濟增長的舉措和辦法,著力解決制約地區發展的重大問題,挖掘增長潛力,培育發展動力,拓展發展空間,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為黨和國家交出一份滿意答卷。
立足上游扛起責任
——保護治理顯擔當
幾名護河隊員在河邊巡邏,這是在若爾蓋縣唐克鎮黃河岸邊時常出現的一幕。這支隊伍也是我省首支黃河護河隊,于今年5月20日成立。護河隊的隊員們一致表示:“目的就是要守護好我們的母親河。”
日拱一卒無有盡,只爭朝夕再出發!
護河隊的巡邏只是阿壩州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阿壩州準確把握長江黃河上游生態“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高質量發展”理念,緊緊圍繞筑牢“中華水塔”、保護重要水源補給地、促進高質量發展主線,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強化上游意識,主動擔當作為,創新體制機制,嚴守生態紅線,共同抓好生態系統保護,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扎實推進“七大保護行動”“七大治理工程”和“一增一減”工作,全力維護黃河流域生態的系統性、平衡性、和諧性。
同時,阿壩州著力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著力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在推動經濟轉型發展上展現新作為,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在推動形成大江大河治理重要標桿、國家生態安全重要屏障、高質量發展重要實驗區、中華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的重要承載區中爭示范、作表率。
——堅持生態優先、綜合施策。遵循自然生態系統演替規律,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科學實施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減少人為活動影響和破壞。提升水源涵養能力,維護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多樣性。
——堅持綠色低碳、提升質量。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依托優勢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產品和厚重歷史人文,構建以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探索實踐具有阿壩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堅持普惠均衡、造福群眾。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生態保護與農牧民就業增收有機結合,補齊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短板,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試點示范、創新驅動。更加注重構建良好生態體系,創造更多生態產品,積極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和實現機制,形成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社會共建的工作格局,堅定不移走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立足上游,扛起責任。阿壩正以敢作為、勇作為、肯作為的氣魄與行動,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中彰顯阿壩擔當。
最美濕地生物樂園
——生態美麗繪名片
初冬的若爾蓋朔風呼嘯,茫茫草原被寒風浸染,萬物于此時歸藏,黑頸鶴也開啟了一年一度的“春運”模式,飛躍崇山峻嶺,結群南遷越冬。
10月13日,若爾蓋縣濕地管理局首次公布了黑頸鶴的遷徙路線圖,通過此路線圖能掌握黑頸鶴遷徙過程。目前,整個若爾蓋地區黑頸鶴數量約2000只,每到11月便開始南遷。
近年來,隨著日益變好的濕地生態環境,這群“黑色精靈”的數量也逐漸增多,瀕危等級由“易危(VU)”調整為“近危(NT)”。
作為黑頸鶴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若爾蓋是全國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濕地蓄水總量近100億立方米,為黃河上游提供30%水量,是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補給地和國家重要濕地生態功能區,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
保護好若爾蓋這片黃河上游重要水源涵養地,刻不容緩。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動建設跨川甘兩省的若爾蓋國家公園,打造全球高海拔地帶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棲息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若爾蓋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藍圖已繪就。
山積而高,澤積而長。通過建設若爾蓋國家公園來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是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實踐。
阿壩的生態資源遠不止于此,阿壩州屬于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是世界矚目的“生物基因庫”和中國生物資源的戰略儲備要地。也是全國32個內陸陸地及水域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中“羌塘—三江源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和“岷山—橫斷山北段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2個生物多樣性優先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四川乃至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中有重要地位。
這些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是阿壩州的名片更是財富,切實保護好黃河上游的生態濕地和各類資源,既是阿壩人肩頭一項沉甸甸的責任,也是全面踐行“黃河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
望遠能知風浪小,凌空始覺海波平。
昔日,詩人吟詩“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今日,阿壩人以尺寸之功,積千秋之利。正奮力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治理和高質量發展,確保黃河出川清水向東流,以實際行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號召。
記者:葉其軍 姜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