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質尖兵腳步丈量大地:十八天艱難前進一公里
2021-05-01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 | 分享: |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院長王秉璋日前在青海省自然資源廳舉辦的弘揚地質“三光榮”精神報告會作報告。青海省自然資源廳 供圖
為何柴達木盆地有石油、祁連山有美玉、茶卡有那么多的鹽?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院長王秉璋日前在青海省自然資源廳舉辦的弘揚地質“三光榮”精神報告會上說,少年時代好奇于大自然的神奇,1987年填報高考志愿,毫不猶豫選擇了由李四光擔任首任院長的東北地質學院。
圖為老一代地質工作者肩挑設備在野外工作。(資料圖)青海省自然資源廳 供圖
王秉璋說,青海地域廣袤,而自己作為青海人,“獻身青藏高原的地質事業,可能真的應該是我一生的追求?!?/p>
“參加工作的頭十年,確實苦?!蓖醣啊霸V苦”道,“自己在青海西寧沒有宿舍時,沒錢租房,到處打游擊。最難的時候,還曾住在沒有暖氣的水房里?!?/p>
“那個時候,不愿出野外的同志幾乎是不存在的。能有山爬、能有苦吃,甚至是一種好運氣?!彼f,“出野外,一張鋼絲床、一摞書;回到西寧,也是一張鋼絲床、一摞書。那時,最讓我高興得就是出野外,可以安安靜靜的上山,觀察巖石、繪圖記錄。”
圖為王秉璋(左)在野外工作。(資料圖)青海省自然資源廳 供圖
十年雖苦,但也幸運。王秉璋說,“無論外面的世界怎么變化,我卻一直能夠有機會得到老一輩地質隊員、地質專家的指導?!?/p>
1996年,官方啟動第二代地質填圖計劃試點,而為給青藏高原填補地質空白區的試點安排在了青海,“我全身心投入到了區調填圖和造山帶地質研究中,發現了許多地質現象,解決一系列地質疑題。”
之后,王秉璋所在的青海省地質調查院作為“高原尖兵”,開展24萬平方公里1:25萬地質填圖任務。
作為技術負責人,王秉璋參加了可可西里地區的地質調查,主持完成了布喀達坂地區的地質調查。布喀達坂峰海拔高達6860米,由周圍28座海拔超過5000米的山峰簇擁著,是青海全省無數個山峰中的最高峰。
“布喀達坂地區周圍數百公里沒有村莊,很少有人涉足。我們面對的不僅是地質空白區,更是人類活動的禁區!”王秉璋記憶最深得是在可可西里沼澤地,“十八天艱難前進一公里”的磨難。
“冰天雪地里打地鋪、蹚冰河,一天負重十幾斤、甚至幾十斤樣品徒步穿越,是我們的家常便飯?!蓖醣罢f,“但最大的困難是生病?!?/p>
司機楊師傅突患急性闌尾炎,但要穿過茫茫沼澤抵達市區治病是天方夜譚?!拔乙蟠髣┝看蛳揍?,搭了一頂新帳篷,算是手術室,實在不行就割了。好在最壞的事情并沒有發生?!?/p>
楊師傅剛過完鬼門關,年長的老工程師李工已不成人形,“頭腫的像皮球,是肺部水腫。醫生不敢治,我還是要求大劑量用藥。有人問,什么大劑量,我不敢明說,調侃說牦牛用的劑量。”
李工有所好轉,臨時組成的急救小組,三天三夜將李工送了青海省格爾木,“一路的艱難無法言狀。”
“通行條件也太差,早上出去好好的,晚上就回不來,”王秉璋說,“我們要完整的把所有地質調查工作做完,絕不能留空白。白天填圖,黃昏尋找有水的地方過夜……狼群驅散了我們的馬群,棕熊半夜三更搜索我們的帳房?!?/p>
“生命太短暫,所以不能空手走過,你必須對某樣東西傾注你的深情”。
王秉璋引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朱棣文的話說。
“60年的奮斗,青海地質工作者基本查清了全省的地質構造特征、地質演化過程和主要成礦帶的地質環境,為國家資源安全夯實基礎,為青藏高原地質科學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地質調查數據鏈。”王秉璋說。
王秉璋說,“十四五”時期,“資源安全”需要加強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生態安全屏障”需要加強地質調查監測,需要加快解決關鍵資源與環境問題,這些重大要求給新時代“三光榮精神”賦予了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