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區文旅融合的破局與新生
2025-06-17 來源:香巴拉資訊 作者:謝佳佑 | 分享: |
2025年五一節當天,阿壩州九寨溝景區入口處,電子屏實時跳動著入園人數與觀光車調度信息。“這套系統讓游客等車時間減少40%,但更關鍵的是生態承載力始終安全。”技術主管張磊指著監控平臺告訴記者。整個五一假期,九寨溝不僅迎來了超過15萬的游客,更以其出色的調度能力引發了全網熱議。
這座五A級旅游景區憑借優美的自然景觀和高效的管理,讓每位游客在這片人間仙境中暢游而不感到擁擠。藏家“卓瑪”們歡樂的歌舞與游客自拍桿在晨光里交錯,構成獨特的高原風景線。
而在甘孜州理塘縣,牧民降措的9座五菱宏光正顛簸在通往格聶神山的路上。車載音響播放著抖音神曲,后視鏡上掛著的牦牛角掛飾搖晃。他告訴記者:“以前放牧看天吃飯,現在跑運輸得盯著手機導航。”今年5月,降措通過在線接單平臺完成127筆游客運輸訂單,月收入首次突破1.5萬元。
在5月20日的晨光中,木里藏族自治縣水洛鄉西瓦村的理尼魯絨正給騾子套上繡著"川西秘境"字樣的鞍墊。騾隊馱著35臺單反相機和三腳架,理尼魯絨笑著說:“現在騾子走得穩當,游客說這叫'原生態攝影云臺'。”這個5月,他帶領的馬幫馱運隊服務了29個攝影團隊,收入較往年增長120%。
這些散落在橫斷山脈褶皺里的故事,并非自然生長的偶然。當鋼鐵軌道與柏油路面開始在高原上編織經緯,政策之手正以精準的力度,讓這片土地的文旅故事又一次找到延續的方向。
小標題:交通網絡重構地理格局
2023年底,隨著成蘭鐵路成都至川主寺段的正式通車,高鐵動車如銀色箭魚刺破阿壩州群山。截至2025年5月,松潘縣川主寺鎮就新建起了23家新式民宿。2025年1-5月,僅川主寺鎮累計接待游客128萬人次,同比增長52%,直接帶動周邊5個貧困村實現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
與此同時,在甘孜州,1400公里新改建公路如同大地的血管,將文旅融合的養分輸送到雪山草甸的末梢神經。在理塘縣城與格聶神山沿線,新增67家掛著"藏式下午茶"招牌的牧家樂。牧民扎西彭措的氈房外,上海游客王女士正學著用銀碗喝酥油茶,她不知道的是,腳下這片草場幾年前還是國家級貧困村,而今已蛻變為鄉村振興的示范點。2025年五一期間,甘孜州共接待游客78.6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8.3億元。
據四川省文旅廳數據顯示,2022-2025年間,四川民族地區文旅產業呈現跨越式發展:
阿壩州2025年1-5月接待游客830萬人次,較2022年同期增長280%
甘孜州2025年五一期間旅游綜合收入達8.3億元,較2022年增長192%
涼山州2024年GDP達3120億元,文旅產業貢獻率提升至18.7%
全省文旅產業對GDP貢獻率達11.97%,直接帶動就業超280萬人,其中民族地區新增就業崗位12.7萬個
小標題:業態革命:老樹發新芽的生存智慧
政策杠桿撬動發展機遇,而業態創新則是讓文旅故事持續煥發生命力的關鍵。在川西高原這片土地上,古老智慧與現代科技正上演著精妙的二重奏,共同編織著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在甘孜州瀘定縣,瀘定橋的鐵索寒光依舊,但在橋畔的紀念館里,歷史已不再遙遠。舞臺劇《飛奪瀘定橋》通過音樂、舞蹈、多媒體和AI生成等光影技術,將游客瞬間拉回1935年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飛奪瀘定橋”的壯舉在沉浸式體驗中變得可感可知,這僅僅是甘孜活化紅色資源的縮影。精神地標的建設不止于展示。近年來,甘孜州系統梳理紅色家底,建成紅色旅游景區5個,推出紅色旅游精品線路7條。市場給予了熱烈回應:2025年端午假期,全州紅色旅游接待量同比激增23%,其中青少年研學團隊占比高達41%。紅色基因,正通過科技與藝術的翅膀,飛入尋常百姓家,特別是年輕一代的心中。
文旅融合的最終落腳點,在于民生福祉的提升。當文旅融合的浪潮涌來,最深刻的變革發生在普通人的命運軌跡里。在省、州、縣等多級政策的持續賦能下,那些曾經與牦牛為伴的牧民,正在重新定義“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哲學。
在紅原縣安曲鎮下哈拉瑪村的遼闊草原上,“圍麓游牧——吃云去”民宿以“馬背游牧+藏地文化+草原咖啡”的創新模式,成為川西北旅游圈的新晉打卡點。這家民宿,將傳統游牧生活與現代旅居體驗融合,讓游客在策馬揚鞭的豪情與咖啡香里的草原日落中,解鎖藏地旅行的雙重浪漫。民宿自今年5月運營以來,帶動下哈拉瑪村日均接待游客超200人次,周邊牧民通過售賣手工藝品、參與民宿服務,月均增收3000元。
今年端午節期間,在康定市甲根壩鎮,雪山映襯下的貢嘎海棠觀光攝影季盛大啟幕,首日便吸引游客超3000人次。活動以提吾貢嘎海棠景區為主場,串聯特色村落,“共賞貢嘎海棠?共守今生今世”主題浸潤全程。活動中,百匹駿馬巡游、悠揚木雅山歌、非遺手工(編織、石刻)展示引人駐足,來自西安美院的馮雪磊和張啟穎贊嘆道:“康定生態絕美,文化底蘊深厚,我們一定會向親友們大力推薦!”活動的成效直接惠及當地百姓。周邊民宿入住率飆升至95%,特色農產品銷售額增長30%,直接帶動600余戶村民增收。民宿經營者志瑪感慨道:“游客一年比一年多,我們實實在在地吃上了‘香甜的旅游飯’,走上了越來越寬的‘致富路’!”
小標題:生態守護:科技與低碳筑牢發展底線
文旅故事的延續,離不開生態的守護。當現代文明的車輪滾滾向前,川西高原始終保持著清醒的克制,用科技守護生態紅線,讓低碳模式融入產業基因,為文旅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若爾蓋草原濕地,四川黃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工程已修復生態23.25萬公頃,阿壩州黃河含沙量從每立方米1.4千克驟降至0.3千克,黑頸鶴棲息巢穴三年間新增27處。巡護員索朗甲措的摩托車載著GPS定位器碾過草甸,生態監測平臺實時回傳的數據見證著這片"地球之腎"的自我修復。而在涼山州木里縣東朗鄉,四月盛開的"貢巴拉梅朵"高山杜鵑正編織著另一條生態價值鏈——第八屆文化旅游節吸引2000余名游客,33家民宿戶均增收1.5萬元,餐飲住宿綜合收入達150萬元。這場以花為媒的盛會,恰是木里縣連續四年榮膺"中國最美縣域"的生態紅利兌現,當分散的景點被串珠成鏈,在全域旅游版圖上綻放出鄉村振興的春日圖景。
在文旅融合的賽道上,四川民族地區正用最本真的生態底色,演繹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文旅新篇。從若爾蓋濕地到木里杜鵑花海,從紅原民宿到康定的貢嘎海棠,四川民族地區用生態紅線丈量發展邊界,以科技賦能守護文化根脈,讓每一處風景都成為傳統棲居地的現代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