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哮喘日:關注呼吸健康,科學防治哮喘
2025-05-06 來源:肺與呼吸公眾號 | 分享: |
世界哮喘日
關注呼吸健康,科學防治哮喘
2025年5月6日
是第27個世界哮喘日
哮喘,這個看似熟悉的疾病
實則藏著許多被大眾忽視的危險因素
今天,就帶大家揭開哮喘的神秘面紗
“世界哮喘日”(WorldAsthmaDay)是由全球哮喘防治倡議(GINA)發起,旨在提高公眾對哮喘的認知,推動哮喘的科學防治與管理。哮喘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全球約有3億患者,但許多人對它的了解仍存在誤區。今年的主題是“哮喘教育賦能”(AsthmaEducationEmpowers),強調通過科學知識幫助患者和公眾更好地應對哮喘。
什么是哮喘?
哮喘是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據2023最新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對哮喘的定義為:哮喘是一種異質性疾病,通常以慢性氣道炎癥為特征。是由氣道周圍炎癥和肌肉收緊引起的一種疾病,臨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喘息、呼吸急促、胸悶或咳嗽等癥狀,常在夜間及凌晨發作或加重,多數患者可自行緩解或經治療緩解,但嚴重情況下可導致死亡。
據權威期刊《柳葉刀》發布的中國成人肺部健康研究報道,我國20歲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為4.2%,患者人數達4570萬,并且患病人數還在不斷增長,尚有許多哮喘的患者并未診斷出來。此外,目前我國哮喘的控制率也不高,僅有5.6%的患者得到正規的治療。
勤洗手|多鍛煉|常通風
如何識別哮喘?
出現的咳嗽、胸悶、氣急或喘息等任一癥狀,尤其是在接觸某變應原(如外出游玩接觸花粉;接觸了貓狗或禽類等皮毛;油煙;食入海鮮等易過敏物)后出現,常規治療無好轉,均應考慮哮喘的可能。
部分患者在感染等其他疾病誘發下出現,在抗感染或其他治療的基礎上,咳嗽、胸悶、氣急或喘息癥狀仍無改善,也需懷疑合并哮喘的可能。
在出現以下情況則提示可能出現了哮喘急性加重,如:突然的喘息氣急加重;呼吸頻率增加;可聽到高調的哨笛音;不能平臥只能端坐呼吸;說話不能連續或只能說單字;心率加快;大汗淋漓。當患者出現了嗜睡和意識障礙,可能哨笛音都消失了,這時候已經是非常危重了,要立即送醫搶救。
哮喘的常見誤區
1、“哮喘會傳染”:哮喘不是傳染病,而是與遺傳和環境相關的慢性病。
2、“只有兒童”會得哮喘”:哮喘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成人也可能新發或復發。
3、“癥狀消失即可停藥”:哮喘需要長期規范治療,擅自停藥易導致急性發作。
如何科學防治哮喘?
1、早診斷、早治療:若出現反復喘息、咳嗽等癥狀,應及時就醫,通過肺功能檢查確診。
2、避免誘因:遠離煙霧、塵螨、花粉等過敏原,保持室內通風,佩戴口罩防護。
3、規范用藥:遵醫囑使用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等控制藥物,而非僅依賴急救藥物。
4、自我管理:學習使用峰流速儀監測肺功能,記錄發作規律,制定個性化應對方案。
世界哮喘日的意義
哮喘日不僅是提醒患者重視疾病,更是呼吁社會消除歧視(如對吸入藥物的誤解),推動公共環境改善(如減少空氣污染、完善過敏原標識)。家庭、學校和工作場所的支持對哮喘患者至關重要。
行動起來:
-轉發科普知識,幫助更多人了解哮喘。
-關愛身邊的哮喘患者,鼓勵他們堅持治療。
-倡導綠色生活,減少空氣污染,共創健康呼吸環境。
呼吸無阻,生命無憂——讓我們攜手關注哮喘,用科學和關愛守護每一份自由呼吸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