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您來看片!中國首部AIGC改編科幻IP短劇《太陽墜落之時》即將上映
2025-04-24 來源:四川新聞網 | 分享: |
4月的北京,暖陽高照。4月23日,在北京市朝陽區的七棵樹創意園內,來自科幻界、影視界的專家們齊聚一堂,進行了一場與眾不同的看片會。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放映的《太陽墜落之時》是中國首部以獲獎科幻IP為藍本、全流程AI驅動完成生產的短劇作品。
該劇由抖音、四川新傳媒集團、悟空傳媒聯合出品,是全流程采用AIGC技術打造的30集原創科幻微短劇,將于4月27日定檔。《太陽墜落之時》改編自著名科幻作家張冉榮獲第七屆華語科幻星云獎中篇金獎同名作品,以宏大的軌道危機設定與強烈的劇情張力,為中國科幻文學影視化探索出一條高效率、低成本、強表達的新路徑。
《太陽墜落之時》即將上映
創新性:
AIGC“全流程參與”重塑中國科幻IP影視化模型
《太陽墜落之時》導演鄭航介紹,這是一部融合了極端災難場面與未來文明討論的AI驅動科幻劇。全劇共30集,每集2-3分鐘,圍繞三座位于地球同步軌道的巨型空間站如何從能源中繼站變成軌道級武器展開,涵蓋人物超50人、場景200余處。
“與傳統劇集制作不同,該項目從場景生成到鏡頭畫面、從角色塑造到CG視覺呈現,全部由AI多模態系統協同生成。”鄭航表示,這大幅壓縮了制作周期與成本,實現“3個月完成30集”的內容工業效率,讓過去因預算受限而無法拍攝的“硬核科幻”執行落地,實現以小團隊構建宏大世界觀的表達目標。
在鄭航看來,《太陽墜落之時》的出現,代表的不僅是一次內容和技術的創新,更是中國原創科幻IP的影視化落地,是國內優質科幻文本首次以AI方式完成影視表達。
“這是中國首部用AIGC將咱們自己的科幻IP改編出來的科幻影視作品,極具代表性。”華語科幻星云獎組委會主席助理董晶表示,“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一直是科幻文學作品影視化的最大難點所在,而AIGC帶來的技術顛覆,進而帶來了模式的重塑,這極具里程碑意義。
看片會現場
觀后感:
原著作家大贊驚喜 科幻專家表示這是發展新路徑
“挺驚喜的,我沒有想到自己的作品第一次登上熒幕是以AIGC的方式。”原著科幻作家張冉看片后表示,無論是從畫面的流暢度,還是演員表演的細膩度,都快達到真人電影的高度。而且,在文學作品中,科幻類是比較難影視化的。因為一旦場景涉及到未來、太空、外星等,就包含著大量的特效場面,這個在改編影視劇時就會涉及到很高的成本,所以不少創作者在寫作時就會自發回避,“但現在有了AIGC這項技術,創作者會放得更開,這對所有的創作者來說是好事。”
科幻作家、科幻評論家、影視評論家嚴蓬看后直呼,“挺驚艷的,全是由AIGC來制作的,這是一個挺大膽的嘗試。這種嘗試的效果相當好,如果不用AIGC這種技術,這將是一個非常龐大、復雜,且昂貴的作品。有了AIGC技術的加持下,用較便宜的成本和較低的時間成本就能夠制作出來。所以我覺得,這對于影視的創作,特別是科幻影視創作是非常好的探索,也是將來發展的新路徑。”
“非常震撼,這部影片遠超預期。”少兒科幻作家李曉虎表示,在悟空傳媒此前作品《覺醒》的基礎之上,《太陽墜落之時》在畫面呈現、音畫同步效果,以及人物塑造、場景細節打磨上都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包含諸多太空元素的科幻題材作品,視覺效果是非常震撼的,能感受到制作團隊的匠心與突破。”
專家們看片會后交流
謀發展:
四川文創產業進入“內容+模型”階段 將出現更多好作品
不少業內專家表示,以《太陽墜落之時》為代表,四川的文創產業正從“內容+IP”階段邁入“內容+模型”階段,即內容創作者不再單純依賴傳統產業鏈完成影視落地,而是通過掌握AI工具鏈實現降本提質。
近年來,四川科幻產業發展迅猛。早在2023年底,全國首個城市科幻發展規劃——《成都市科幻產業發展規劃》正式發布。《規劃》提出了成都科幻產業的發展目標——到2027年,初步建成較為完善的現代科幻產業體系,“4+6”產業載體平臺體系基本建成,“一中心四高地”發展體系初步實現,“中國科幻之都”城市品牌美譽度和顯示度顯著提升。
在政策支持引導下,企業加速布局新賽道。作為四川省屬國有文化企業,四川新傳媒集團看準科幻產業和AIGC新賽道,進行了大膽嘗試。旗下子公司悟空傳媒是一家以AIGC技術為核心驅動的創新型傳媒企業,2024年推出的科幻短劇《覺醒》以突破性的敘事與高質量制作,取得了5000萬+播放量,獲得業界與觀眾的廣泛好評。這部作品展示了AIGC技術在影視創作中的無限可能。
目前,悟空傳媒已與十余位國內科幻作家簽約。下一步,將啟動多部作品的AIGC劇集開發。這種“高頻率、小體量、重設定”的開發思路,不僅適配短視頻平臺的消費習慣,也為本地文創企業提供了全新的運營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