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探館:科技與文化“孿生”,這些“雙胞胎”辦事靠譜
2023-06-09 來源:四川在線 | 分享: |
四川在線記者 李婷 攝影報道
6月8日,是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的第二天,深圳會場內涌入更多觀眾,除了“買買買”,觀眾還身臨其境感受到了科技給文化帶來的魅力和便利。
據悉,本屆文博會共有超3500家政府組團、文化機構和企業亮相,突出數字化應用、展示內容創新等。
數字孿生:文物從此有了“雙胞胎”
在四川展區的“活力四川”板塊,不少參觀者圍著一塊屏幕“指指點點”,隨著指尖撥動,畫面的物體一會兒放大,一會兒縮小。走近觀察,如果你選擇屏幕上的一束百合花,只需要手指上下劃動,就能完整地看到它從“打花苞”“盛開”到“凋謝”的全過程,甚至還能清晰地看到花蕊上的花粉在這個過程中的變化。從貴妃醉酒圖、耀州窯碎瓷片、青花瓷器等文物,到隕鐵制金剛鉞刀、細角疣犀金龜等日常物體,屏幕都能“復制”得栩栩如生,文物上的磨痕、氣泡、灰塵、釉面、凹凸紋理清晰可辨。
數字四川展區
“這是數字孿生技術,能突破人眼觀感的極限。”四川中繩添眼科技有限公司區域銷售總監潘明明介紹,這種技術現在主要用于文博領域,比如有些文物無法運輸至外地展覽、或者文物材料易碎、文物形狀太過微小或龐大,這項技術就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讓愛好者們不僅能“看得到”,還能360度“摸得著”,細細品味其中的細節。
潘明明補充,一般電視是8K技術,這項數字孿生技術精確度最高可達36K,能展示1.5億像素,精確呈現到微米。更實用的是,這種數字孿生技術讓“輸出”也更輕便,“一般按這種體量的視覺呈現,數字文件所占空間應該有好幾個T,但實際上我們幾百Mb就可以呈現,和普通PPT差不多。”在本次文博會上,峨影集團也和該公司簽約,拓展這項技術在影視方面的應用。
數字敦煌展區的細節圖
有意思的是,這樣的數字采集技術在本次文博會上還有不少。在甘肅展區的數字敦煌項目,觀眾只要選擇石窟編號,就能走進石窟不同位置細細瀏覽。在浙江展區,一塊巨大的三面立體屏復刻了“千里江山圖”,隨著屏幕中天色暗下,山水間又升起千盞孔明燈。人在畫中游的數字場景,引得不少觀眾拍照“打卡”流連。
浙江展區的數字千里江山圖
AI應用:“數字人”做導游,辦事更“聰明”
隨著AI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本次文博會幾乎每隔幾個展區,都會有各種各樣的“AI虛擬數智人”。遼寧展區高3.5米的巨型“機械動能虎”旁,兩位智能仿生人形機器人正與觀眾交談。江西展區“詩人黃庭堅”邀請觀眾來挑戰答題,回答正確還可以與“他”合影,熱鬧的內蒙古展區正在舉行數字賽馬比賽,觀眾搖一搖手機就能和身邊的人比賽誰的馬跑得快。
遼寧展區的智能仿生機器人
而在廣西展區,“劉三姐數字人”是展區內還原寫實度最高的“數字人”之一。她身著一身白色的壯族服飾,有年輕靚麗的外型,會唱山歌,還會用多種語言為觀眾介紹廣西山水。展區工作人員介紹,得益于人工智能、語音合成、人臉建模、圖像處理等技術,不管是在景區景點、文化場館、特色民宿里,虛擬導游、智能客服、導航導覽、AI對話,各種場景、各種功能都刻在“劉三姐”的智能大腦里,可以為游客提供多種便捷服務。作為廣西文化旅游數字推廣大使官方形象的“她”,這次在文博會廣西展區入口處“迎客”,吸引了不少來自遠方的客人。
四川展區的智慧廣電項目展示
數字智能技術與文化融合后,也越來越貼近普通老百姓。比如中國廣電四川網絡股份有限公司在展會上亮相了四項智慧廣電創新成果:有獲得國家級多個獎項的“智慧廣電村能辦+便民服務平臺”、“四川智慧廣電鄉村工程”,有融合了廣電5G與亞太6D高通量衛星的融合通信產品“廣電5G+星天下”,有省級重點產業項目“中廣云創中心”。展區工作人員周潔介紹,尤其對住在山區又有廣電需求的老百姓來說,有了智慧服務,就不用再翻山越嶺跑遠路,在智慧廣電“村能辦+”便民服務平臺上就可以辦理,視頻審批讓“數據代跑”,一鍵掃描、一鍵流轉各種信息,配合數字孿生板塊,管理者也能清晰體察老百姓的辦事體驗,大家的幸福感自然就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