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 讓人民生活越來越安逸
2022-05-27 來源:四川日報 | 分享: |
本報制圖/侯小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習近平
5月10日,位于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的“懸崖村”——阿土列爾村,在村民的管護下,6000余株油橄欖長勢喜人。5年前各路“扶貧”專家和他們一起謀劃的油橄欖“致富路”,已逐漸成真。而對巴中市通江縣空山鎮村民來說,隨著鎮便民服務中心醫保經辦服務的開通,大家再也不用跑遠路了:“以前去縣里辦理醫保要一天,現在鎮上就能辦好!”
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省委明確提出,發展的過程就是改善民生的過程,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五年來,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民生優先,持續加大投入,著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抗擊疫情、脫貧攻堅、穩定就業、便捷就醫、扶弱濟困……各項民生指標不斷改善,人們日子美、心氣順,生活越來越安逸。□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劉佳
深刻印記
驚心動魄的日日夜夜,讓這場戰﹃疫﹄成為每個人心底最深的民生印記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從2020年初至今,四川和全國一樣,經歷著新冠肺炎疫情這一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驚心動魄的日日夜夜、接踵而至的激烈戰斗、勇者逆行的感人場景,讓這場戰役成為每個人心底最深的民生印記。
“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因時因勢精準施策,多措并舉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打出一套符合中央精神、切合四川實際的“組合拳”。
打好科學防控戰——緊跟疫情形勢變化,省委、省政府主動出擊、周密部署、針對性調度指揮,掌握抗疫主動權;
打好全域阻擊戰——突出關口前移,各地各部門在重要“關口”布下“重兵”,千方百計確保萬無一失;
打好全民保衛戰——從醫務人員到科研工作者,從外賣小哥到居家群眾,巴蜀兒女積極行動,為早日戰勝疫情抱薪添柴;
打好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逐步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鬧市重拾煙火氣,天府再現一片生機……
從德爾塔到奧密克戎,面對病毒侵襲,及時實施見效的一項項部署,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一個個變化,都生動詮釋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省委、省政府堅持科學防控、精準防控、有序防控,以最大決心、最快速度、最有力舉措遏制疫情擴散蔓延。
民生為本,就是在特殊考驗、關鍵時期和得失取舍時,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面對地震、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等突發自然災害考驗,“生命至上”理念貫穿救災始終,受災群眾的救治安置被優先安排;面對企業發展、民生改善存在的現實“羈絆”,勇于自我革新,從群眾最盼的領域破題、從最難的事項改起;面對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問題,每年辦好一批民生實事,全省財政民生支出占比穩定在65%以上……
發展跨越
從烏蒙山區到秦巴山區,從川西北高原地區到大小涼山彝區,群眾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群眾生產生活變化翻天覆地
“這兩張照片,入選‘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反映了大涼山貧困群眾在黨的帶領下,一步跨千年,跑步奔小康……”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省民政廳廳長益西達瓦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聯組會后,用兩張“天梯”照片展示“懸崖村”的變遷。
不只懸崖村。從烏蒙山區到秦巴山區,從川西北高原地區到大小涼山彝區,省委、省政府瞄準脫貧攻堅這件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凝心聚力、盡銳出戰、精準施策,使群眾生產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我省每年實施的省級民生實事中,脫貧攻堅都是關鍵詞:持續對貧困人口進行免費健康體檢;對建檔立卡未標注脫貧的貧困人口等困難群體,由財政部門按標準代繳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繳費部分;選派教師到“三區”支教;從88個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選聘水利工程村級巡管員和生態護林(草)員,給予勞務報酬……每一件民生實事背后,都是黨委政府以人民為中心的不懈努力。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近年來,我省深入實施健康扶貧,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制度覆蓋范圍,全省基本構建起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貧困人口“因病致貧返貧”得到有效遏制;著力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全面實行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9+3”免費職業教育,開辦“一村一幼”幼教點3934個,讓教育改變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的未來……從交通閉塞到內聯外暢,從產業匱乏到百業競興,從坐等救濟到自強不息,從陳規陋習到文明新風,幾代人夢想終成真。
截至2020年底,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150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2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歷史性地全面消除了千百年存在的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四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省委、省政府已密集部署,把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作為整個“十四五”時期農村工作最重要的任務——
織密“安全網”,動態監測、常態化幫扶,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底線;接好“接力棒”,無縫銜接政策、機構和力量,過渡期內責任不落空、工作不斷檔;繪制“規劃圖”,圍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五大重點,從頂層設計入手,助推四川駛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快車道。
幸福刻度
踔厲奮發、砥礪前行,奮力書寫偉大中國夢的四川篇章
民生實事有“力度”百姓幸福有“溫度”
兒童關系到國家未來和民族振興。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推動修訂四川省未成年人保護條例,設立未成年人保護基金,試點開展“明眸皓齒、正心立身”健康工程,提高孤兒和困境兒童兜底保障水平……隨后,《2022年全省30件民生實事實施方案》出爐,提出將新增5800個普惠性托位、支持基層未成年人保護陣地建設,為8100名0至6歲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救助、為符合條件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生活費補助和營養膳食補助,安排專項資金推進。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從十項民生工程到30件民生實事,近年全省財政民生支出占比穩定在65%以上。
在2021年的民生賬本里,記錄著幸福的刻度——
30件民生實事均完成或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各級財政下達預算1901.49億元,完成資金安排總額的110.5%;全省38所特殊教育學校改善了辦學條件,為242.28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生活費補助,減免非民族自治地區46.07萬名學前幼兒保教費;全省組織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91.91萬人次,完成目標任務的274.15%……
以創新改革回應民生期盼,四川許多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4月1日起,四川省級地方標準《農民工服務規范》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個農民工服務保障領域的省級地方標準;去年10月,“川字號”特色勞務品牌推介會上,“岳池輸變電工”“果城月嫂”“自貢彩燈工匠”“川筑勞務”“金堂焊工”5個勞務品牌現場推介,這是我省第一次集中推介勞務品牌;我省在全國創新開展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醫療行為“三醫”信息監管,使醫療質量安全和群眾健康權益得到有力保障……
堅持群眾路線,民生實事更貼近百姓需求——
為優化基層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促進我省社會工作發展和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2021年省級民生實事中,首次納入“實施100個社會工作服務試點示范項目”;為強化“一老一小”服務保障,今年我省將建設100個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力爭實現全省所有街道和有條件的鄉鎮至少建有1個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基本建成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民生實事有“力度”,百姓幸福有“溫度”。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全省上下正踔厲奮發、砥礪前行,奮力書寫偉大中國夢的四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