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關注 | 搶占藍碳國際制高點
2022-05-16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 分享: |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侯顆
日前,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以下簡稱“海碳中心”)獲批設立,擬注冊在三亞市。目前籌建團隊正在開展各項前期準備工作,預計今年下半年開業運營。海碳中心成立后,“藍碳”一詞也將被更多人熟知。藍碳,即藍色碳匯,是指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中的過程、活動和機制。
據了解,海碳中心將成為中國第一個以國際化為主要特征的碳市場和國內外碳市場的交匯連接點。此外,設立海碳中心將促進藍碳產品的市場化交易,推動海南的藍碳方法學成為國際公認標準,爭取納入國際海洋治理體系。
在全新的國際碳減排交易機制呼之欲出的背景下,海碳中心的成立對我國連接全球碳市場有何意義?如何搶占海洋碳匯國際制高點,增加中國的國際氣候治理話語權?記者采訪了海碳中心籌備組、海南省三亞市政府及海南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相關負責人。
海南自貿港獨特制度優勢為海碳中心國際化打通跨境通道
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一個重要政策工具,碳排放權交易已成為我國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自2011年起,中國開始在北京、上海、廣東、湖北等7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21年7月16日,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意味著全國性的碳排放權交易拉開序幕,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碳市場。
“不同于已設立的各地方區域碳市場試點以及全國碳市場,海碳中心錨定爭取建設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碳排放權交易平臺。”海南省金融局監管二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海碳中心主要面向國際市場、引入國際客戶、交易國際產品,利用海南自貿港對外開放的優勢政策,在我國本土建設國際化的碳市場。
關于設立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場所,黨中央早有部署,海南也早有謀劃。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強調,支持海南設立國際能源、航運、大宗商品、產權、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場所,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體系。2019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依法合規探索設立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場所”“建立完善排污權、碳排放權等環境權益的交易制度”等要求。
去年9月,海南省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貫徹落實金融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意見的實施方案》,進一步提出,“推動設立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場所,突出差異化發展定位,連接全國碳交易市場與國際市場”。
為何要選擇在海南建立國際碳市場?海南省三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跨境交易是碳市場的大勢所趨,海南自貿港的獨特制度優勢為海碳中心的國際化打通了跨境通道。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提出,研究允許非居民按照規定參與交易和進行資金結算。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內已經設立的交易場所在會員、交易、稅負、清算、交割、投資者權益保護、反洗錢等方面,建立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規則和制度體系。“為此,海南已經出臺《非居民參與海南自由貿易港交易場所特定品種交易管理試行規定》,為外國客戶參與交易打通了跨境通道,能夠引入國際客戶、國際資金、國際品種在海南進行交易。”
努力構建中國主導的國際碳交易市場戰略格局
從國內看,海碳中心是落實國家綠色發展戰略的重要實踐,將構建市場化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碳金融推進經濟社會低碳轉型,同時也是落實海南自貿港戰略的重要平臺,將帶動綠色產業向海南集聚式發展,并構建起面向廣大居民的碳普惠交易體系。
從國際看,目前,全球范圍內還未形成統一的碳交易市場,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變化大會后,全新的國際碳減排交易機制即將形成。“海南率先建立跨越國界的碳交易場所后,將盡快制訂符合我國產業特點的跨境交易規則體系,與各類國際組織開展合作,廣泛引入國際碳減排品種,打造豐富的產品線,爭取碳交易國際定價權。另一方面,我們也將‘走出去’,向‘一帶一路’國家輸出碳減排產品的標準、技術、規則以及研發能力等。”三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說。
此外,海南作為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在自貿港政策下,便于加強“一線”和“二線”之間的有效監管,可以做到高標準開放的“境內關外”模式,在此探索設立國際碳市場,依托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排放國的市場總量優勢,吸引跨境碳資產交易聚集于海南,承擔我國碳資產交易國際化的窗口職能,將更好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助力我國參與國際氣候談判。
國際化定位下,海碳中心將交易什么?交易對象有哪些?針對這些公眾關心的話題,海碳中心籌備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為了利用海南的橋頭堡戰略地位,構建雙循環新格局,海碳中心將與全國碳市場相互補充、差異化發展,重點引入國際交易產品,對接國際碳市場現有的各類成熟產品及成熟業務模式,更好應對國際貿易壁壘。例如,立足海南碳匯資源及國際旅游消費場景開展碳普惠產品交易,利用森林、海洋等自然生態資源開展生態碳匯交易等。此外,發揮海南作為旅游大省的獨特優勢,量化公眾及游客的低碳生活方式產生碳減排量。
“交易對象重點將輻射整個亞太地區,如新西蘭、韓國等。同時與聯合國碳排放權注冊登記系統對接,開展國際減排量指標現貨產品交易及現貨遠期交易,借助正在建設的海南國際清算所進行集中清結算,努力構建中國主導的國際碳交易市場戰略格局。”籌備組相關負責人說。
為我國爭取國際藍色碳匯市場主導權與國際氣候治理話語權提供支撐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儲存了地球約93%的二氧化碳,儲碳量是陸地的20倍、大氣的50倍,人類活動釋放的二氧化碳約1/3被海洋吸收。我國海域遼闊,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海草床、紅樹林、鹽沼三大藍碳生態系統的國家之一。同時,我國海水養殖產量居世界首位,不僅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還能消氮除磷、凈化海水。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擁有豐富的藍碳資源,目前我國的碳匯交易多以林業碳匯的形式出現,藍碳交易相關工作起步較晚,與之相關的規章制度、行業規范相對缺乏,藍碳市場還未形成。
“海南是我國海域面積最大的省份,有209萬平方公里的海域,藍色碳匯是海南最大的特色品種,經濟價值潛力巨大。”三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說,如果在海上建設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海洋對碳減排的貢獻就更大了。“海碳中心將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建設海洋碳匯的開發服務及供需交易平臺,開發海洋等碳匯標準體系,鼓勵企業開發相應的碳匯項目,積極參與國際藍色碳匯標準體系建設。”
據海南省金融局監管二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海南的藍碳方法學主要是指在國內外已有的藍碳方法學基礎上,圍繞海南的項目,形成適合海南特定物種及生態系統的方法學各類參數。推動開發海南典型的珊瑚礁、漁業和微生物碳匯方法學,形成系統的藍碳核算理論、監測指標、評估方法等技術規程,申請國際藍碳方法學認證,將為國家藍碳標準體系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海碳中心將與海南國際藍碳研究中心共同合作,爭取國際藍碳標準制定方面的領先優勢,打造面向‘一帶一路’國家的藍碳研究合作交流平臺和碳交易服務平臺,為我國爭取國際藍色碳匯市場主導權與國際氣候治理話語權提供支撐。”該負責人說,通過與全球主要藍碳研究平臺加強戰略對接、拓展模式合作,吸引和配置全球資源共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進一步探索制定可在全球推廣的海洋碳匯模式和標準體系,在海洋碳匯研究上搶占國際制高點。
建設高質量碳中和自貿島
訪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
隨著海南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的獲批設立,海南如何走好高質量、低碳型發展道路?市場機制在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上如何發揮作用?記者采訪了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
記者:海南當前的經濟發展模式主要是什么?在建設低碳型自貿港上,有哪些優勢?
柴麒敏:海南是典型的島嶼型經濟。首先,海南在中國的位置是獨一無二的,具有非常好的熱帶氣候條件,海上風電、太陽能資源豐富,這是海南走低碳型發展道路一個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其次,在整個工業化過程中,海南沒有像我國東部沿海等地布局大量高耗能、高排放產業,重化工業在海南比重還比較低,這也是一個很大優勢。
新氣候經濟學理論中有一個呈倒U型的“碳庫茲涅茨曲線”,即在經濟發展初期,隨著人均收入增長,人均碳排放也在不斷增加,達到峰值后,人均碳排放會隨著GDP增長開始下降。“碳庫茲涅茨曲線”還存在一個“隧道效應”,即借助外部資源、創新發展路徑,就能跳過人均碳排放不斷增長的階段。就好像中間打通了一條隧道一樣,直接實現曲線的后半段,像新加坡、英國就是這樣的發展模式。目前,我國東部地區的傳統污染物排放已經越過了這一曲線的峰值,中部地區正處于峰值階段,其處于頂峰的時間可能相對較長。海南仍處于爬升階段,還未到峰值,應該抓住機會,利用好自身優勢、調動區域性的資源,走高質量、低碳型的發展道路,實現“隧道效應”。
記者:碳市場機制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高質量轉型方面如何發揮作用?
柴麒敏:市場機制非常重要的一個功能,就是為碳排放提供了一個成本或者價格坐標。碳排放市場機制實際上實現了外部成本內部化,即以往的碳排放成本是由社會和政府財政承擔,如今通過市場機制,承擔成本的主體轉移到碳排放者身上。碳排放有了價格后,會對企業投資發出信號,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引領投資流向綠色低碳領域。同時也為金融機構提供風險信號,如果高碳資產量過大,會導致金融機構形成很多壞賬,造成擱置資產,回報率下降,甚至會引發系統性的金融風險。碳市場機制引入后,金融機構在為企業提供融資的時候,可以根據該企業的碳價高低對企業資產定價進行更科學的評估,有利于防范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記者:在“雙碳”背景下,海南應如何走好高質量、低碳型發展道路?
柴麒敏:海南未來的發展應該調動更多的綠色資源,創新發展模式,布局新經濟,聚焦更多高附加值產業,比如正在推進的健康產業、綠色金融、海水制氫、高效制冷、新能源汽車、光儲直柔建筑、海洋藍碳等,通過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來實現高質量發展。比如,海南提出了建設清潔能源島的目標,未來有望實現百分之百非化石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和能源體系。
此外,海南還可以充分運用自貿島的優勢,發展綠色低碳貿易,利用政策紅利,搭建一個綠色自由貿易平臺。現在歐盟等國際碳市場碳價較高,相比之下,中國國內的碳市場價格較低,很多產業存在轉移到低碳價區域的可能性。因此,歐盟正在推行碳邊境調節機制,實際上就是碳關稅,這會對我們未來的國際貿易產生很大影響。我們亟需借助一個接軌國際碳市場的平臺為產品出口提供碳足跡認證、碳績效評估、信息披露、風險評級、行業標準、資產定價、交易策略等相關服務,建立起與國際碳市場互認的“顯性碳價”規則,增加我們在國際貿易投資上的話語權。
借助在金融領域開放性的新政策,海南未來有望和“一帶一路”沿線上的很多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開展碳金融領域上的合作,充分利用好國際資本,為綠色資本的引進搭建橋梁,更好助力國家綠色低碳發展。(侯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