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在哪?怎么辦?一文看懂本輪疫情防控熱點
2022-04-09 來源:新華網思客 | 分享: |
醫務人員在上海市普陀區長風新村街道為居民進行核酸檢測采樣。新華社記者 陳飛 攝
近期,我國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現出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疫情防控工作依然面臨嚴峻挑戰。如何看待當前國內疫情的嚴峻形勢?現階段為什么仍要持續堅持“動態清零”?對待奧密克戎,為何要做多輪核酸檢測?我們該怎么做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針對此輪疫情防控中網民最關心的問題,思客梳理了近期多位專家的觀點一一解答。
如何看待當前我國嚴峻的疫情形勢,與之前的疫情相比有何不同?
吳尊友(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首先,要把我國當前嚴峻的新冠疫情形勢放在全球新冠第四波流行的國際大背景下考慮。全球第四波疫情起于非洲,再從歐美國家向全球其他地區蔓延,當前正在西太平洋地區呈現高峰流行。受全球疫情尤其是周邊國家和香港地區疫情影響,我國境外輸入疫情明顯增加,對我國外防輸入造成巨大壓力。
第二,主導這次疫情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傳播速度快、潛伏期短、隱性感染者或輕癥病例比例高,對發現疫情造成困難,增加了防控難度。
第三,人群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年前所有人對新冠病毒都沒有免疫力。現在隨著疫苗接種,約90%的人都獲得了一定的免疫力。這對每個個體來說是好事,感染后無癥狀或者癥狀特別輕。但對于疫情防控來說,為早期發現疫情增加了困難,為疫情防控增加了難度。
基于這些特點,與過去兩年防控工作相比,“動態清零”的難度更大,就需要我們發現疫情更早,采取措施更快,各項措施落實更加徹底。
這樣形勢下我們為什么還要繼續堅持“動態清零”政策?
梁萬年(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對于個體來說,得病后出現重癥的概率可能下降,但奧密克戎傳播速度快,感染人群的絕對數大,作為整體的人群重癥和死亡數量就會高,這仍是一個巨大危害。
堅持“動態清零”,也是鞏固我們來之不易的防控成果。過去兩年多的防控實踐,我們形成了抗疫的一套理念策略和具體措施,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有效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成果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這個時候不能有絲毫的松懈和麻痹。
“動態清零”的精髓一是快速,二是精準。如果對每起疫情都不追求“動態清零”,社會面上的傳播將積少成多,持續連接起來,最終將形成規模性的反彈。發生病例和疫情后,都能快速識別,快速處置,快速切斷疫情傳播鏈,積小勝為大勝,我們總體上就會向“動態清零”的目標逐漸邁進。
本輪疫情中,無癥狀感染者大量出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名譽校長):無癥狀感染者人數多、比例高是本輪疫情的明顯特點。
首先與奧密克戎變異株自身特點有關。新冠病毒變異株傳染力增強,其毒性也相對減弱,其臨床表現就是臨床癥狀會較輕一些,很多感染者感染后短時間沒有表現出臨床癥狀。
其次也與早期篩查、早發現有關系。疫情出現后各地均進行了大范圍篩查,由于早發現,不少患者尚在感染初期未出現感染癥狀。隨著我國各地“早發現”能力的加強,我國核酸檢測的目標是達成在24小時內完成劃定區域的核酸檢測任務。核酸篩查的最新工作部署使我國各地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盡早發現感染者,控制傳染源。因此,與以往因發燒、干咳前往哨點醫療機構就診被發現相比,很多感染者在發現時間上大大提前。
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居民已大規模進行了疫苗接種。人群的機體免疫力普遍增強,因此表現為無癥狀者居多。
如何保障疫情發生地區的群眾,特別是特殊人群、重點人群的看病就醫需求?
焦雅輝(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我們從2020年起一直在不斷總結各地的經驗和做法,印發了一系列文件,提出相應的要求,作出了部署和安排。
我們要求各有關醫院要在急診、搶救室、手術室、病房設立緩沖區域,在核酸檢測結果不明的情況下來收治患者,我們一再強調,醫療機構要嚴格落實首診負責制和急危重癥搶救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特別是不得以有沒有核酸檢測的結果作為推諉拒絕、延誤治療的理由。這次九版診療方案的修訂,我們之所以要實施分類救治,也是為了更加科學合理地調配醫療資源。如何解決“最后一米”,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求一方面要聚焦最最急需的,比如需要規律性治療的,腫瘤放化療、血液透析患者,另外就是孕婦,還有特殊的人群,比如老年人、兒童。再有就是急危重癥,對這些一定要保障他們的醫療需求。我們要求充分利用互聯網診療的優勢,解決老百姓日常看病診療用藥的需求。
概括起來講,要解決“最后一米”,一個是要解決“一出一進”,一個是要解決“一來一回”。“一出一進”就是要解決好需要看病就醫的老百姓,特別是封控區和管控區的群眾,能夠出小區門。再一個就是“一進”,就是解決能夠進得了醫院的門。進醫院的門,我們要求不得以核酸檢測作為一個前置條件,任何一個醫院都要嚴格落實首診負責和急危重癥搶救的制度。解決“一來一回”,就是解決老百姓去看病時交通工具的問題,能夠有交通工具讓他到醫院去。如果在資源能夠滿足需求的情況下,對于急危重的,可以利用120救護車來送。對于其他規律性治療的,我們要求當地政府要協調解決,征用或者使用志愿者車輛,把他們送到醫院就診。就診結束后還得有車輛保證把他們再送回去。
對付奧密克戎,為何要做多輪核酸檢測?
譚曉東(武漢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首先,盡早篩查才能阻止傳染。研究表明奧密克戎株在支氣管中的感染和繁殖速度比德爾塔變異株以及新冠原始毒株快70倍,且隱匿性強。奧密克戎能在短時間內快速傳播,盡早通過篩查才能阻止病毒傳播鏈,避免感染。有些感染者要經過多次檢測才能檢測出陽性,因此多輪核酸檢測是有必要的。
其次,多次采樣才能提高精準度。如果在抑制期進行檢測,病毒載量少,可能檢測不出。所以針對奧密克戎,一次檢測是遠遠不夠的。奧密克戎株傳播期多在感染后1.5-5天,感染病例間的代間距平均為3天,短期內動態反復檢測,才能有效檢出。
此外,接種疫苗一段時間后,即便感染病毒,人體產生的抗體也會對病毒進行中和與清除,導致病毒的檢出率降低,因此需多次檢測才保險。采樣時,因不同采樣者的手法有差異,只做一次核酸檢測容易出現假陰性,所以要通過多次采樣來提高核酸檢測精準度。
奧密克戎相對容易感染兒童,在3歲以下兒童防疫方面有何建議?
王華慶(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目前奧密克戎不光對3歲以下易感,對3歲以上的人群也是易感的。大家都知道,目前疫情防控形勢還是非常嚴峻,也非常復雜,在新冠流行期間,尤其是有疫情出現的時候,對于做好3歲以下兒童的防護,有幾點建議:第一,對于兒童或者嬰幼兒一起居住生活學習的家人,還有工作人員,這些人做好防護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我們所說的日常健康監測,保持手衛生,保持社交距離,通風換氣,戴口罩等相關措施。
第二,減少聚集,包括簡化個人行程軌跡,盡量減少到人群密集的場所、密閉空間,尤其是公共場所,這樣來減少感染的風險。
第三,不管是嬰幼兒家長還是和他一起居住生活的家人,包括給這些兒童提供服務的工作人員,接種疫苗既是保護這些人自己,其實也是保護孩子。最后我要強調一下,在疫情流行期間,不管是家長還是一起居住生活的家人,還有服務嬰幼兒的工作人員,配合好當地采取的防疫要求也非常重要。
這次疫情中很多地方采取了核酸檢測和抗原檢測兩種篩查的方式,目前抗原檢測在疫情防控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王貴強(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抗原檢測是核酸檢測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補充,尤其在核酸檢測能力不足的時候,通過抗原檢測就可以更早發現病例或者潛在的病人,及時隔離,并且進行核酸復核。
抗原檢測陽性以后一定要上報,陽性以后及時進行核酸復核。但是抗原檢測陽性后,在沒有做核酸之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間窗口,可以把病人隔離起來,管控起來,避免進一步造成傳播。抗原檢測在這次香港疫情,包括上海、吉林等疫情中都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因為大規模病例出現以后,核酸檢測不可避免會存在一些不足。在這個過程中,在社區層面上,管控人群,包括居家,都可以做抗原檢測作為重要彌補。所以,我們強調抗原檢測無論是居家還是在社區管控等層面,一定要規范地進行采樣和檢測的操作,這要進行相應的培訓,同時有專業人員指導。
我們該怎么做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梁萬年(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現在的疫情防控當中,我們要理解到,包括一線防疫人員,包括老百姓,確實都比較疲勞,大家在疫情防控當中都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每一個人都是在和疫情作斗爭。所以我們關愛關心一線的防控人員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同我們應該關愛關心我們的老百姓,理解他們的難處,回應他們的訴求一樣,我想兩方面的理解、支持和關愛都同等重要。
第二方面,疫情持續這兩年多,面臨著外部環境和形勢,難免會有一些麻痹松勁的思想,這也就是為什么現在還要特別強調要提高認識、統一思想,要克服僥幸心理和麻痹的情緒,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還是要有清醒的認識,要堅持現在的總策略和總方針不動搖,我們要看到希望。我們現在的疫苗是有效的,但是防感染或者防新的變異株,如何再進一步增強它的效能,我們的科學家也都在加快進行研究。我們已經看到了比較有效的藥物已經面市,但是現在還沒有稱之為特效,這塊的研究在加快,而且一些簡便的,比較實用的一些中醫藥也在被廣泛使用。所以在藥物的手段上,我們也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再加上我們有一系列的科技,比如核酸檢測,再加上一些精細的管理,在這種希望下,我們不能輕言放棄,所以還是要強化。期盼著有一天病毒越變越溫柔、越弱了,我們的有效藥和特效藥已經出現了,我們的疫苗更加有效了,包括國際上的一些疫情也下降了,在這種情況下,我相信我們會綜合考慮中國疫情的態勢,病毒和疾病的危害性,我們的防控能力,然后采取更加適應的措施來應對這種疾病。所以當前還是要把疫苗接種,把精細化的防控,把我們的總方針、總策略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