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腸道”不再,“康莊路”鋪開,“幸福夢”入懷
2022-03-25 來源:光明日報 | 分享: |
從溜索、“天梯”到“四好農村路”,鄉村道路十年間已舊貌換新顏——
“羊腸道”不再,“康莊路”鋪開,“幸福夢”入懷
云南貢山縣獨龍江鄉孔當村。新華社發
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天路”景觀。新華社發
湖南吉首市矮寨大橋。資料圖片
?編者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民政廳廳長益西達瓦向習近平總書記展示了兩張照片——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懸崖村”脫貧前后的對比圖。在黨和政府關懷推動下,近年來,居住在這個千古天險之地的村民們終于告別了“出行難”——由藤條和木棍編成的17段“藤梯”不見了,6000余根鋼管構成的堅實“鋼梯”連起山上與山下,通向美好新生活。
?“懸崖村”的今昔對比,是十年來中國大地山鄉巨變的縮影。道路是關系到農村居民日常出行、脫貧致富的大事,總書記始終念茲在茲。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并強調指出,“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
?今天的“四好農村路”建設情況如何,給人民群眾帶去了怎樣的便利、美好與希望?我們邀請村民、建設者、基層干部講述這些“致富路”“幸福路”的故事,共品鄉村發展喜人成就。
?天塹變通途,幸福滾滾來
?講述人:湖南高速集團株洲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 聶善文
?湘西地處武陵山脈腹地,谷深嶺峻,自古行路難,修路更難。
?1997年,我第一次驅車經過吉首市矮寨盤山公路。整條路彎急坡陡,十三道“Z”字形拐彎觸目驚心,車從山腳爬上山坡,足足花了40分鐘。站在矮寨坡頂,眼前1000多米寬的德夯大峽谷就像一道天塹,給人與世隔絕之感。
?2012年3月,古老苗寨終于迎來了久盼的一天——矮寨大橋在兩山之巔飛架而起,一橋連接峽谷兩岸,實現了交通“從三十分鐘到一分鐘”的跨越,也按下了民族地區脫貧致富的“快進鍵”。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矮寨大橋。他強調,貧困地區要脫貧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很重要,這方面要加大力度,繼續支持。從此,矮寨的交通發展持續提速,曾經的交通“短板”,變成了幸福生活的“潛力板”。
?作為大橋的管理方,我始終牢記總書記深情囑托,把“守護好、管養好”矮寨大橋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矮寨大橋建成通車后,很快成了一大景點。交通運輸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探索“交通+旅游+扶貧”模式,以矮寨大橋為核心打造旅游景區,形成了“張家界—矮寨大橋—鳳凰”這條黃金旅游帶,串聯起“百年路橋奇觀,千年苗寨風情,萬年峽谷風光”,周邊的鄉村也開始積極開發農旅合作新模式。
?去年,有一次我回到湘西,在距矮寨收費站500米的“苗家龍鳳餐館”用餐,和店老板聊了起來。這位農民兄弟動情地說:“游客多了,生意當然火。”他所在的矮寨鎮排兄村,已經依托矮寨大橋景區發展起農家樂108家,農家客棧47家,帶動當地400多人就近就業。附近的吉斗寨龍秀成一家9口人,原來是全村最窮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現在,他負責矮寨大橋景區的衛生管理工作,兒媳經營農家樂,年接待游客1000人次以上,家庭年收入超10萬元,日子越過越紅火。
?湘西人都愛矮寨大橋,它已經成了湘西乃至湖南的一張新名片。沐浴改革發展的春風,大橋變天塹為通途,也給了我們滾滾而來的幸福與喜悅。
?草原上,“金光大道”越來越寬闊
?講述人: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扎魯特旗巴彥塔拉蘇木東薩拉嘎查黨支部書記 吳云波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民歌里描繪的場景,在我的家鄉東薩拉嘎查(“嘎查”即蒙語“行政村”)常能見到。近些年來,生態優美的家鄉越來越有活力,發展出了一條通向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而這一切,離不開腳下的路。
?茫茫草原路,以前并不好走。二十多年前每次去旗里,我都得搭乘農耕用的四輪拖拉機,在路上顛簸整整一天。現在,平坦的公路早已四通八達,百姓出行的時間大大縮短,路上的體驗也好多了。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上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我向總書記發出邀請,歡迎他到我們嘎查來。總書記親切地問我:“到你們嘎查路怎么走啊?”正是由于家鄉的交通變得便利,我才有底氣說:“可以坐飛機到我們通遼機場,我們開車去接您,通了高速,現在路很好走。”
?以前,有尊貴的客人來到家鄉,老百姓都是騎著駿馬、捧著哈達前去迎接。現在我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道路平整寬敞了,就能開車去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了。
?要想富,先修路。只有道路“村村通”,才能打通脫貧致富的“最后一公里”。我們的瑪拉沁艾力(蒙語“牧民之家”)養牛專業合作社是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扶貧產業,現在已經實現了從生產到銷售的一體化發展。合作社的產品能分銷全國,離不開順暢的物流。起初,牛肉加工完畢,合作社成員還得想辦法把牛肉運送出去。現在,我們和中國郵政進行合作,綜合便民服務站入駐嘎查,“郵快合作”模式被引入,暢通了合作社以及百姓們的快遞運輸渠道。隨著電商的發展,我們又開始在直播平臺推廣肉食產品,還積累了不少粉絲呢。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利用直播平臺征求網民建議并帶到會上,讓更多人的心聲訴求受到重視。
?路通了,心更通了。便利的交通不但改善了鄉親們的生活,也開闊了大家的視野。農牧民越來越多地走出草原,越來越廣泛地接觸到海量信息,對黨的全面領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強烈的認同感。現在,我去農牧民家里走訪,言談之間,總能感受到家鄉人民對黨和國家發自內心的感激,對總書記深深的愛戴之情。
?家鄉的公路越修越寬,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東薩拉嘎查群眾的心永遠向著黨,永遠向著北京。
?守護獨龍江的“生命線”
?講述人: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公路管理所所長 龍建平
?我是在貢山縣獨龍江鄉獻九當村迪蘭小組長大的獨龍族青年。從小,獨龍江閉塞落后的交通就讓我刻骨銘心。那時家里到鄉政府沒有公路,要走一整天。雖然1999年通往縣城的獨龍江公路通車了,但高黎貢山隧道還沒有修建。20年前我到縣城讀中學時,每次去學校都得和同學們結伴步行五天時間,背著糧食、鍋碗,在路邊起灶做飯,用塑料布搭帳篷露宿。每年大雪封山時,村里幾乎半年通不了車。
?2014年,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終于建成通車了。從此,到縣城坐車只要3個小時,獨龍江和外面的世界更近了。
?2017年,我任獨龍江鄉公路管理所所長,和同事們一起管護獨龍江公路從鄉政府到高黎貢山隧道33公里長的路段。獨龍江一年有9個月是雨季,經常發生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公路養護難度特別大。2020年5月25日,獨龍江鄉遭遇泥石流特大災害,獨龍江公路200多處路段被沖毀,交通中斷了9天。我們日日夜夜守在山上,勘查施工排險,配合鄉黨委政府組織力量搶修公路,怒江州和大理、保山的公路部門也趕來支援。經過晝夜不休的奮戰,終于把公路搶通了。這次搶修后,公路得到有效加固,沿線全部安裝了防護欄,行車更加安全了。
?每年冬春季節,獨龍江公路總會面臨雪崩和大雪封路的險情,保通任務很重。今年1月20日以來,高黎貢山上雪下得特別大,隧道兩邊的公路都被大雪阻斷了。一個多月來,我們每天一早上山開裝載機鏟雪,為過往車輛開路,保障獨龍江公路時刻暢通,運送源源不斷的物資、帶來鄉村振興的希望。雖然很辛苦,但能夠守護好這條獨龍江的“生命線”,我覺得很驕傲。去年,我當選為中共云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代表,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牽掛著獨龍江。還記得2014年元旦前夕,貢山縣干部群眾致信總書記,報告了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即將貫通的喜訊,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2019年,總書記又給獨龍江人民回信,這些給了我們極大的鼓舞與激勵。“脫貧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還在后頭。”總書記的話說到了我們心坎里,我們充滿感激,也倍感振奮。
?多年守護獨龍江公路,我目睹了這條路給家鄉帶來的巨大變化——各種物資拉進獨龍江,改善了全鄉的基礎設施;生活變好了,家家戶戶的茅草房變成了磚瓦房;因為運輸便利,草果、羊肚菌等經濟作物都能運往全國各地,村民們收入增加了;老百姓思想觀念也變化顯著,手機網購更普遍了……
?當年的泥巴路變平整了
?講述人: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三河村第一書記 李凱
?又到了春暖花開的時節,三河村披上新綠,處處都生機勃勃。暖陽下,如果你來到地處大涼山腹地的三河村,看罷低矮破舊的土坯房,走進極具彝族特色的新民居,再到村史館聽聽三河村的變遷故事,一定會感嘆:這真是“一步跨千年”的巨變。
?很多第一次來到涼山、來到三河村的朋友可能沒有意識到,最直觀的巨變其實就在他們腳下。柏油馬路直通家家戶戶門口,這在幾年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2018年春節前夕,總書記來到三河村考察時,走的還是崎嶇的泥巴路。
?近年來,借著全國“四好農村路”建設的東風,三河村不但建成了9.6公里的通村柏油路,還修建了28.5公里的通組入戶路。“主動脈”打通了,“微循環”也完善了,老百姓們都說,現在出行方便太多了。
?而今,總書記當年走過的泥巴路變平整了,只能俯身進去的土坯房也變成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村民們時刻銘記總書記的關懷,他們在新居外墻刷上了“習總書記卡沙沙(謝謝)”“彝家新居瓦吉瓦(好得很)”等標語,十分醒目。村民吉好也求經常在游客面前回憶起總書記到他家時的場景:“總書記來的時候走著山間小路,深一腳淺一腳,以后再也不用走那樣的路了。”
?路修好了,西門塔爾牛等優質品種引進來了,馬鈴薯、花椒等特色農產品通暢出山了,“農產品優質難變優價”的問題終于解決了。2021年,全村脫貧戶人均收入達到13678元。
?日子好過了,群眾的干勁兒更足了。今年我們又擴大了馬鈴薯、生姜以及中藥材川牛膝的種植面積,大家都對鄉村振興信心滿滿。
?眼界打開了,發展思路也更開闊了。看到游客越來越多,村民們強烈要求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我們按照昭覺縣總體規劃,制定了推動旅游發展的“五環”計劃:紅色教育圈講好脫貧攻堅故事;修建舊址通往新村的步道“跨越路”,讓游客感受到脫貧攻堅帶來的巨大改變;環三河運動圈,把三河村的易地搬遷安置點串聯起來,成為高山自行車賽和馬拉松賽的絕佳場地;一條21公里的山地公路串聯起三河村和昭覺縣解放溝鎮火普村,形成愛國主義教育路線;串聯起三岔河鎮的萬畝草莓園、玫瑰園、藍莓和樹莓種植園,以及谷克德濕地公園、博什瓦黑巖畫,打造昭覺生態觀光區。
?現在,西昭高速正在火熱建設中,建成通車后,從涼山州首府西昌駕車到三河村僅需半小時,村民們十分期待那一天的到來。那時,我們的“五環”計劃將更加完善,三河村必將迎來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春天。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陳之殷、龍軍、禹愛華、高平、張勇、周洪雙、王斯敏 本報通訊員 胡玲玲、徐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