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瀘州這個環保項目,為何斬獲全國綠色項目獎?
2021-12-16 來源:四川在線 作者: | 分享: |
四川在線記者 殷鵬
12月15日,四川在線記者從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領導小組近日公布第十屆“母親河獎”獲獎名單。四川省瀘州市生態環境局瀘州環保“綠芽”行動項目榮獲全國“母親河獎”綠色項目獎,這也是全省生態環境系統唯一獲評本屆“母親河獎”的項目。
為何“綠芽”行動項目能在眾多參評項目中脫穎而出?究竟有何亮點?四川在線記者進行了采訪。
在校園開展環保主題活動
“6473”,向青少年播撒生態文明種子
“綠芽代表著希望,意味著生機盎然。”談到項目名稱的由來,瀘州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趙曉瓊說,成立“綠芽”的初衷,就是希望它向陽而生,讓生態之花多彩綻放。
“綠芽”活動走進社區
四川在線記者了解到,2018年,瀘州環保“綠芽”行動正式啟動。讓人驚喜的是,首次亮相的“綠芽”行動,就吸引了當地120組家庭300余人參加——在“綠芽”環保志愿者的引導下,每組家庭完成了“垃圾分類游戲”“尋找綠芽寶貝”“環保在我心”等多個環保活動任務,通過輕松有趣的活動,普及環保理念。
“‘綠芽’行動圍繞‘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整體目標,以‘宣傳教育、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為抓手,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在青少年群體中落地生根,為守護母親河,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注入動力。”趙曉瓊說,截至目前,該項目共策劃實施各類環保主題活動450場次,服務群眾超過15萬人。
值得關注的是,為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瀘州市生態環境局聚焦全市青少年群體,出臺了瀘州市首個生態環境宣傳教育綱領規劃《瀘州市生態環境宣傳教育“6473”工作方案》。
什么是“6473”?趙曉瓊解釋說,“6473”取諧音自“綠水青山”,具體內容是做好六項重點工作、發揮四大團體作用、抓好七大品牌活動、強化三種傳播手段,推動建立市級統籌、區(縣)主導、媒體協助、社會參與的宣教一體大格局,“其重點是整合教育部門和在瀘高校力量,向青少年播撒生態文明種子”。
“綠芽”講師團開講
扎根校園,吸納青春力量助力環保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發揮學校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推動作用。”瀘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在四川警察學院、四川化工職業技術學校、瀘州市高級中學校等6所學校試點成立“綠芽”講師團,開設“垃圾分類”“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門適合校園開展的環境教育課程,逐步打造高等院校和中小學校環境教育課程體系。截至今年10月,講師團共有講師50人,累計開展講座200余場次,參與學生4萬余人次。
“為扎根校園,我們還組建了‘綠芽’高校聯盟。”上述負責人介紹,如今瀘州市生態環境局已聯合西南醫科大學、瀘州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高等院校,成立了“綠芽”垃圾分類高校聯盟,開發出“綠芽”智能垃圾分類回收設備和“綠芽·瓶安”校園自主回收廢舊礦泉水瓶兌換設備,并在全市高校落地使用。
“你看,礦泉水瓶進入回收設備,自動回收登記后,綠色積分便進入了個人手機賬戶。”在近日舉行的瀘州“綠芽”垃圾分類高校聯盟主題公益活動中,“綠芽”智能垃圾分類自助回收設備在校園內得到了學生的熱捧。“垃圾分類設備的想法是由學生提出,最初的裝置是簡易的鐵桶搭配二維碼。”“綠芽”智能垃圾分類自助回收項目負責人李克嶸介紹,后來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對國外技術的模仿與創新,最終成功完成了設備開發。
“學生們對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很高。”瀘州市生態環境局宣傳科負責人劉勛說,垃圾分類回收產生的積分,可換取礦泉水、飲料等實物進行激勵,同時,回收垃圾產生的利潤又可作為學生的環保助學金,“綠芽”行動實施以來,已累計有300余名在瀘大學生獲得環保助學金。
值得關注的是,不僅是垃圾分類回收可以產生積分。據了解,目前已上線運行“綠芽積分”微信小程序,從綠色生活、綠色出行、綠色循環、綠色金融等多個維度采集用戶低碳環保行為數據,構建個人綠色生活積分體系。
積分來源上,“綠芽積分”包括低碳出行、無紙化業務辦理、環保志愿服務、廢物回收利用等13種積分途徑。積分使用上,用戶不僅可以換礦泉水,也可以利用“綠芽積分”兌換文創產品和消費卡券,也可以享受在線免費閱讀、兌換金融權益和積分抽獎等服務。“其目的是引導更多人改變以往習慣,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劉勛說。
“綠芽”行動走進高校
守護母親河,3000余名“綠芽”在行動
12月13日早上8點,羅霞又早早地來到了江陽區東門口,左手拿著鷗糧,右手拿著掃帚,她一聲呼喊,紅嘴鷗蜂擁而至——紅嘴鷗開餐啦!
羅霞是一名“綠芽”紅嘴鷗保護志愿者。每年紅嘴鷗到瀘州越冬時,羅霞總是保護紅嘴鷗跑得最快的那一個人,一件綠馬甲一頂白帽子成了她的標配。為了更好地保護紅嘴鷗,羅霞還深入研究紅嘴鷗的生活習性,為了讓這群紅嘴鷗能吃得更健康,她甚至專門從昆明聯系購買特制鷗糧。
羅霞告訴四川在線記者,她每天分早晚兩次到紅嘴鷗聚集地東門口進行集中投喂,清理現場紅嘴鷗殘余食物和糞便等。由于前來觀鷗的市民較多,羅霞也樂于當宣傳引導員和衛生員,向公眾科普野生動物保護的相關知識。“看到這群美麗的紅嘴鷗在長江上自由飛翔,就感覺特別的治愈,這是母親河給我們帶來的一份禮物。我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生態環境保護做一些貢獻。”羅霞說。
“像羅霞這樣熱心的環保志愿者,在瀘州還有很多。”“綠芽”環境保護志愿服務大隊負責人王興權介紹,在中國志愿服務網注冊成立的瀘州市“綠芽”環境保護志愿服務大隊,申請者必須嚴格按照實名注冊的要求提交申請,經審核通過后方可成為“綠芽”環保志愿者。截至今年10月,“綠芽”環境保護志愿服務大隊已有志愿者3000余名,其中大中專院校學生2000余名,“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志愿者隊伍達到萬人規模”。
瀘州是長江出川的最后一道關口,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有這樣一群青年志愿者的加入,無疑會讓長江母親河得到更好的呵護。“接下來,‘綠芽’行動將繼續以青年之軀推動生態環保宣傳教育,以青年之舉開展環保志愿服務,以青年之名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趙曉瓊說。
【新聞多一點】
“母親河獎”是啥獎?
“母親河獎”是全國保護母親河行動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共青團中央、全國綠化委員會、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生態環境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共同設立的國家生態環保領域的權威獎項,是青少年生態環保工作領域的唯一獎項。(四川省生態環境廳供圖)